當越劇遇見巴黎:陳麗君《鳳求凰》的跨文化啟示
近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陳麗君作為中法傳統文化交流大使,身著以苗族非遺為靈感設計的禮服,現場演繹《鳳求凰》,慶祝春節申遺成功。穿越千年時空,陳麗君將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傳奇化作流動的詩篇,娓娓道來。這場看似尋常的海外演出,實則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一次驚艷突圍。當越劇的婉轉唱腔與巴黎的浪漫氣質相遇,不僅叩開了東西方藝術對話的新維度,更折射出文化自信在當代傳播中的深層密碼。
一、巴黎見証中國越劇藝術的創新發展
陳麗君《鳳求凰》在巴黎的演出,展現了傳統戲曲現代化的全新可能。《鳳求凰》作為漢代樂府名曲,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藝術家對經典唱段進行創造性改編,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基礎上,融入現代交響樂的配器手法。這種“舊曲新編”既延續了越劇藝術的DNA,又契合了國際觀眾的審美節奏。
這種創新並未背離藝術本源。陳麗君堅持每天兩小時的基本功訓練,將“唱念做打”反復錘煉。正是這種對傳統的敬畏,使得創新有了堅實的根基。當法國觀眾為《鳳求凰》的細膩演繹鼓掌喝彩時,他們贊嘆的不僅是唱腔身段之美,更是中國戲曲千年傳承的工匠精神。
二、巴黎看見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多元
越劇出海的成功,印証了費孝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自覺理念。這次演出不是“文化輸出”的單向思維,而是展現出創新的文化主動意識。越劇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次表演中首次與非遺苗繡完美融合,既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又體現了創新的力量。當陳麗君用一身黑色非遺苗繡長裙搭配寶藍雲肩,仿若從水墨畫中走出來的東方繆斯,每一針每一線都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繁復精美的刺繡圖案、高級獨特的色彩搭配,不僅展現了苗族傳統工藝的精湛,更讓現場的國際友人直觀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種跨界碰撞的開拓與創新讓演出更具傳播價值。
三、巴黎聽見中西文化交流的心靈呼喚
演出結束后,在視頻傳播過程中有幾個細節耐人尋味:B站上的法國觀眾用“塑料中文”刷屏“老公姐yyds”,中國粉絲反手教學“君霄CP鎖死”。更有法國大叔留言:“雖然聽不懂詞,但陳老師的眼神讓我重溫了初戀——哦不,是離婚時前妻看我的最后一眼!”彈幕雖有戲謔成分,但這種情感共鳴揭示藝術傳播的本質規律——人性共通的情感體驗永遠是最好的文化使者。正如制作人林曉陽所說:“我們不過是用中國的方式,講述人類共同的情感。”這種創作理念跳出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二元對立,在文化特異性中開掘普世價值。
海外社交媒體上,演出短視頻獲得超百萬播放量,算法推薦讓戲曲藝術觸達傳統劇場無法想象的受眾群體,也正在培育新一代海外知音。正如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所說:“文化傳播不是送貨上門,而是埋下會發芽的種子。”
當塞納河畔的掌聲漸漸平息,陳麗君在巴黎的演出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更是關於文明對話的深刻啟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正在用獨特的東方智慧破解“亨廷頓陷阱”。這種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賞,而是以開放姿態參與文明互鑒的從容氣度。越劇《鳳求凰》的巴黎之行,是一支出鞘的文化利劍,既彰顯傳統底蘊,又閃耀現代鋒芒,打破跨文化傳播壁壘。這或許正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正確姿勢:以傳統為根,以創新為翼,在對話中重塑自身,在交融中貢獻智慧。(宋薇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學舞蹈系主任)
來源:新湖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