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時評

弘揚中華文明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2025年02月14日16:27 | 來源:紅網時刻
小字號

網絡文化的興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多樣性。人們在享受當代網絡文化繁榮、便捷的同時,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網絡信息技術的日趨發展,網絡文化生產、傳播、影響的不確定性引發的問題和各類風險如同暗流,威脅著其積極健康發展。網絡文化質量安全不僅關乎社會個體隱私與權益,更關系到國家的健康發展、文化質量安全、社會和諧穩定與國際形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網絡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營造健康晴朗、積極向上向善的網絡空間,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確保網絡文化積極健康發展,讓其在網絡平台上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凝聚起強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偉力。

推進中華文明引領網絡文化。互聯網應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具有極其深邃的思想內涵、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大生命力,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播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不朽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以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引領網絡文化生產傳播,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推動網絡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維護網絡文化質量安全,提高網民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教育引導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以中華文明特有優秀文化特質引領網絡行為,增強抵制網絡文化不良思想、不良行為自覺。

增進網絡文化中的中華文明價值認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要立足文化主體性,推進中華文明價值與網絡文化生產、傳播規律的融合契合,增進網絡領域陣地中華文明價值認同,引領塑造網絡文化。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綿不斷,即使在歷史上遭遇過重大挫折尤其是19世紀面臨列強欺凌的極其困難時期,仍以堅定韌性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強大的連續韌性,成為維護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堅持這種韌性走好中華民族自己發展道路的價值認同,維護國家民族統一。中華文明能夠保持連續發展韌性,是因為中華民族能夠包容並蓄,一路發展一路包容吸取一切有價值的各族文化,中華文明是由多元文化組成並且不斷包容並收的共同文化。這種共同文化跨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的開放性,能夠推進世界各族各種文明交往交流交融互鑒,堅持這種包容性推進網絡文化的包容開放價值,秉持和平和睦和諧理念,消解網絡空間不時出現的網絡戾氣,共創網絡和諧空間,維護社會和諧,推進世界和平。中華文明保持綿綿不斷發展,歷史証明這種文明不是停滯的、固步自封的,更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不同歷史階段能夠革故鼎新、自我創新,中華民族具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創新品質,不懼風雨、不懼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堅持這種創新價值有助於推進網絡文化綿綿不絕的創新發展。堅定以建設健康清朗網絡空間為核心任務,創新推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在網絡中的傳播新樣式新形態,確保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強勁發聲。持續推進文化主體性與正確價值方向緊密契合,讓網絡空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傳播的有力平台,不斷塑造國家文化自信,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提升網絡文化空間中華文明的優秀產品供給能力。網絡文化參與者具有多樣性、內容具有自主性、傳播具有即時性、情緒表達具有補償性和極端性,網絡空間信息傳播呈現分散大眾與集中平台並存,改變了傳統主流文化確定性內容的“上對下”“點對面”傳播模式。這一變化導致傳統主流文化的影響能量弱化,傳統主流文化面對網絡空間信息傳播的多元復雜,難以像以往那樣主導引導。特別是一些網絡紅人因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其個人網絡行為可能集聚瞬間巨大能量,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大模型大量出現,網絡信息生產者、傳播者與接受者的界限變得模糊,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呈現復雜化樣式。網絡空間各種社會思潮激烈碰撞,便捷而廣闊、多維的交流平台極易引發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風險。構建主流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正向價值,需要關注網絡內容供給側、文化側及用戶側面臨的問題。面對網絡新時代帶來新挑戰以及新機遇,積極應變應對,穩妥建設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繁榮發達的網絡新文化生態。

加強網絡文化空間負能量治理。網絡文化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面臨數據失實、信息繭房、信息泡沫等問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可能為網絡文化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數據泄露、網絡攻擊、信息篡改等風險增加,網絡空間存在不能正確生產傳播中華文明優秀特質、中華悠久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們取得的偉大成就、侵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等網絡文化負能量和有害信息。大力推進網絡文化空間法治化治理。嚴格執行《網絡安全法》,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網絡空間清朗。加強網絡個人信息保護。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有效保護個人信息權益,促進個人信息合理利用,嚴格打擊整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行為。面對網絡文化空間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通過網絡技術創新,打造功能強大而豐富的網絡空間治理工具箱,更好催動正面信息採集生成、傳播,辨別不實和偽造、違法信息,及時有效阻斷有害信息生成及其傳播渠道、識別鏟除其滋生土壤。通過加強互聯網平台系統治理,推動網絡文化朝著“嚴監管、規范化、正能量”發展目標邁進,構建風清氣正、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匯聚各方力量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確保網絡空間成為國家發展進步的推動力量。(作者:唐浩瑜,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羅會鈞,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