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要重視 別等中招再后悔

2025年3月13日是第二十個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您的腎臟還好嗎?早檢查,保健康。”急性腎損傷並非不可逆轉,若能抓住康復黃金期,多數患者腎功能可完全恢復。因此,早預警、早發現、早干預是腎健康的關鍵。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結合最新指南與湘雅二醫院腎內科段紹斌教授團隊長期積累的臨床經驗,為您提供科學、實用的“保腎攻略”。讓我們一起關注腎臟健康,守護生命的“淨水器”!
四類人群需警惕 四種情況要當心
急性腎損傷並非偶然發生,主要發生在高齡、不良生活習慣、原有基礎疾病等高危人群在遭遇突發因素更容易成為它的“目標”。
腎臟隨年齡增長“零件老化”,功能下降的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大手術后或住過重症監護室的人群﹔尿路梗阻導致尿液無法排出的泌尿系結石患者四類人群是容易發生急性腎損傷的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
如果不屬於以上“高危人群”,以下這些“隱形炸彈”也可能讓腎臟“罷工”。
劇烈運動后大量出汗、腹瀉嘔吐、發燒脫水導致的身體嚴重“缺水”,腎臟不堪重負。
常見的退燒止痛藥(如吲哚美辛、雙氯酚酸等)、某些抗生素(如慶大霉素、磺胺等)、甚至某些中藥成分(如關木通、馬兜鈴等)具有一定的腎毒性,在用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避免濫用和過量服用。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用藥前務必咨詢醫生,別讓“治病藥”變成“傷腎藥”。
當遭遇嚴重感染甚至膿毒症時,身體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釋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血壓驟降,器官供血不足,腎臟也會因此受損。若出現高燒不退、渾身無力、頭暈眼花、血壓下降,需要立即就醫。
劇烈運動后可能誘發橫紋肌溶解,若運動后出現肌肉劇痛、尿液變醬油色,別硬撐,立即趕往醫院。
腎臟預警需重視 抓住腎損傷的“蛛絲馬跡”
腎臟是身體的“淨水器”,每天默默過濾180升血液,清除代謝廢物,調節水分和電解質平衡。段紹斌教授介紹當它發出以下“報警信號”時,千萬別忽視——這可能是腎臟在呼救!
尿液預警——如果一天尿量少於400ml(大約一個礦泉水瓶的量),而且尿液顏色變深,像濃茶一樣,這可能是急性腎損傷的早期信號﹔水腫預警——早上起床時,發現眼皮和臉有點腫,到了下午,腿也開始腫了,用手一按,還會留下一個小坑,好一會兒才恢復﹔呼吸預警——呼吸時有一股類似尿味的氨氣,就像家裡沒及時清理的垃圾桶散發的氣味,需要引起重視。
段紹斌教授提醒,遇到腎臟損傷的“蛛絲馬跡”時,及時進行血尿常規、腎功能和腎臟彩超等檢查,揪出腎臟的“亞健康信號”。
高危人群在近期要做增強CT(用造影劑)、大手術或使用傷腎藥物時,建議暴露前1周、暴露后2-3天,加做尿常規、腎功能檢查,必要時一周后再次復查。在造影檢查前高危人群更要防范風險,建議先使用碘造影劑急性腎損傷預警模型快速評估風險。如果模型提示高風險,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造影檢查前后6小時內輸注生理鹽水500毫升,就像給腎臟“沖個澡”,沖走造影劑的“殘留垃圾”,預防急性腎損傷的發生。
防治關口需前移,五招教你改善急性腎損傷預后
段紹斌教授認為早識別、早監測、早治療、動態跟蹤對於幫助患者重獲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五種方法,教你改善急性腎損傷預后。
控制基礎疾病,給腎臟“減負”:在醫師指導下將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內,注意避免低血糖、高血壓發生。
危險分層,精准防治:監測尿量和體重,尿量是腎臟的“晴雨表”,體重變化能反映身體水分是否平衡。採用現有急性腎臟病發生及不良預后的預警模型評估急性腎損傷患者的預后,進行風險分層,分類管理,精准施治。
嚴格遵醫囑用藥,勿濫用腎臟損傷藥物:不擅自停藥或濫用藥物,聽醫生的話,避免誤傷腎臟。
調整生活方式,給腎臟增添動力:調整補液量,精准補水。同時,限鹽控鉀,少蛋白,優蛋白,幫助腎臟更快恢復。注意休息,調理飲食,配合治療,預防感染,腎臟會逐步“重啟”。
復查與隨訪,關注腎臟健康:急性腎損傷患者出院后半年內每月復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每3個月復查腎臟彩超。醫師對高危病人進行動態隨訪,根據復查和隨訪結果調整治療方案。
無論是高危人群還是普通人,遇到腎臟損傷蛛絲馬跡,都應該及時關注腎臟健康,早揪出“亞健康信號”,讓腎臟恢復活力,繼續為你的健康保駕護航。(唐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