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文旅

校地合作深融合 閱讀研討雙賦能

2025年03月14日10:1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如何讓校地合作更有抓手、更富實效?如何實現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協同提質?如何在閱讀中探尋教育與成長之路、強化反身性思考?答案就在這場“讀書派”活動裡。3月12日,由湖南農業大學與芙蓉區教育局聯合打造的首期“讀書派:從‘做題家’到‘解題人’”活動在該校“湘農學人文庫”成功舉辦。

活動特邀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謝愛磊擔任主講嘉賓。該書對中國四所精英大學的近2000名學生開展追蹤研究,並以通俗的語言、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呈現出農村與小鎮青年社會流動征程中的內心世界,力求揭示在大學中個人的生命歷程如何與宏觀的社會進程相纏繞。

活動伊始,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代表根據書籍章節逐一領學,全面梳理書中該群體進入名校之后的人生軌跡與心態,及其尋求向上流動的破局之道。

“作為教師,我們或許無法立刻打破‘小鎮’與‘城市’的資源壁壘,但能在方寸講台之間守護每個孩子的心靈曠野。”“人生可以追平,眼界可以拉平,沒有什麼缺點會伴隨一生,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來自芙蓉區大同瑞致小學的年級組長張慧、東郡小學語文教研組長趙曉陽以及育才學校語文骨干教師曾娟依次就專業成長、育人故事和心路歷程分享了讀書心得,收獲全場陣陣掌聲,更激起大家對“讀書改變命運”“做題思維”“社會適應”等關鍵詞的思考。

嘉賓對談環節中,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郭麗君、大同瑞致小學教研主任馮杰、育英學校特級教師羅友榮與書作者謝愛磊展開一段精彩的深度對話,引領大家深刻剖析這一群體的初心與回響、破局與重構、共生與賦能。

“如何避免標簽背后的隱性偏見?”“當前教育需要怎樣的改革來彌合‘做題邏輯’與復雜現實問題之間的鴻溝?”“從被動的‘做題者’到主動的‘時代解題人’這一轉變過程需要哪些個體與社會的協同支持?”與會師生的一連串頗具深度的問題再次點燃現場學術研討熱情。

湖南農業大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梁先明高度評價了本次活動,並結合個人酷愛閱讀的經歷分享了讀書的意義與重要性。他呼吁全體師生秉持“時代解題人”的擔當,將教育理論研究轉化為推動教育公平的實際行動,為鄉村教育振興與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

從在讀學生到一線教師,從行政領導到作家學者,從“做題家”到“解題人”,這場跨越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引發無數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僅為農村與小鎮青年的成長路徑提供了新注解,也為教育革新與社會公平的探索開辟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首場“讀書派”活動同步開設線上直播會場,累計1400余次瀏覽量。后續,湖南農業大學將持續打造“讀書派”學術品牌,進一步挖掘校地合作在促進知識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定期邀請作家、學者與廣大師生共讀共研,助力大家在文本的深入理解中提升思辨性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並在未來的教育實踐與學術探索中,以更飽滿的熱情和更深入的思考,踐行教育的真諦。(萬天賜 張文雅)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