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從5元到2元8角

早稻秧苗的價格如何“打”下來(身邊的經濟故事·賬本裡的春耕變化)

本報記者 孫  超
2025年03月19日09: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當前,我國春耕春播由南向北全面展開,各地多措並舉穩面積、提產能,有力有序推進糧食生產。工廠育秧降本增效,智慧田管精准施策,綠色農資生態護航……記者走進田間地頭,從一本本“田間賬本”透視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動能。

  ——編  者  

  

  春分將至,氣溫漸升,沐浴過春雨的土地呼喚著青苗。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西渡鎮青裡村的育秧工廠熱鬧起來。

  12萬片秧盤堆成了一座山,30多米長的育秧流水線有序運行,催芽暗室內優質早稻種子正在萌動第一株嫩芽。已經忙活大半個月的種糧大戶顏玲龍看著眼前的場景,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今年廠子應該能走上正軌了!”

  對於顏玲龍來說,育秧工廠不是個新事物。前些年,他一直從附近的梅花村的育秧工廠買秧苗。“一盤秧苗5元,一畝地用苗30—40盤,僅育秧成本一項每畝就接近200元。”

  從外面採購秧苗,雖然價格不劃算,但機器育秧苗好秧壯,種糧大戶搶著買,有時候還得排隊。

  “要是自建育秧工廠,建設成本各級補貼60%,又能享受40元一畝的集中育秧補貼,滿足自用后還能外銷。”返鄉種田前,顏玲龍曾在廣東一家企業“管賬”,對於成本很敏感。

  村兩委一研究,種糧大戶一合計,一舉三得的事情,說干就干。

  2024年,育秧工廠開工建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管理。村集體企業佔股51%,村裡十幾戶種糧大戶成立合資公司,佔股49%。

  平地基,建廠房,買機器……趕在去年晚稻育秧季,投資400萬元的育秧工廠落成。育秧機採購投入30多萬元,65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建設約130萬元,12萬片機插秧秧盤80多萬元,工廠廠房建設40多萬元……

  “規模一上去,成本就不是小打小鬧了。”為此,顏玲龍還申請了中國農業銀行的惠農貸款,“雖然利息很低,隨借隨還,但是算起來一年的利息成本也要2萬多元。”

  糧食生產利潤薄,看天吃飯風險大,種田人隻能精打細算。去年晚稻季的第一次“實戰”,暴露出了兩個問題——成本難降下去,規模難提上來。

  在育秧工廠,負責管理機械的種糧大戶顏復星拿起一個秧盤,給記者算起了“機器秧”的綜合成本——種子要發芽,得有基質土,外購要好幾百元一噸。基質土和秧盤之間還得墊一層可降解無紡布,便於秧苗生根。再加上肥料、農藥、水電、柴油,每一項都是成本。最大的一項還是人工,育秧期間每天至少請10多名村民做工,每人每天工資200多元。

  “去年我們核算發現,一盤秧的成本達3元多,比預期的要高,人力的浪費也很大。又因為不熟悉流程,最后隻育了1500多畝秧苗,還不夠本村自己用。”顏復星說。

  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春耕,大家集中精力降本增效。先優化人員分工,過去按天計工時,改為了以量計價,鼓勵村民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經過多方比價,優化配方,基質土的成本也降了10%。鋪設貨運軌道后,秧苗運輸實現半自動化,叉車和碼垛的勞動強度降了近一半。

  “初步核算下來,一盤秧成本降到了2.7至2.8元。和之前買秧苗比,一畝田能省六七十元,1000畝就是六七萬元,還能享受40元一畝的集中育秧補貼。一增一減,效益特別明顯。順利的話,差不多3年就能還完貸款,后續就是純盈利!”顏玲龍說。

  成本降下來,產能和面積提了上去。育秧工廠把今年春耕的育秧目標定在3500畝。“以前有些田沒人種,現在變成了到處找田種。”今年春節一過,顏玲龍在附近的振興村流轉了80畝土地,准備全部種植雙季稻。目前,他一個人的流轉面積就達1600多畝。

  降本的同時,顏玲龍又在琢磨怎麼開發育秧工廠的新效益。“晚稻育秧后的幾個月,正好是秋冬蔬菜種植季節,今年准備試試辣椒育秧,利潤不比水稻育秧低,還能攤薄機器折舊成本。”顏玲龍說。附近的一個羊肚菌企業,也看中了這裡65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擺上菌棒,就成了菌菇基地。是訂單生產模式還是出租場地模式,目前還在談,很快就有結果。”顏玲龍說。

  優化流程,降低成本,綜合利用……育秧工廠的效益賬越算越清,種糧大戶的信心越來越足。近年來,衡陽縣將集中育秧設施建設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目前全縣已建成59處、38.7萬平方米集中育秧設施。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9日 11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