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繡出文明長卷

3月9日,紀錄片《中國繡娘》的最后一幀畫面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頻道的熒屏上緩緩定格。我和萬千觀眾一樣,沉浸在這場跨越經緯的非遺文化震撼之中,久久難以平靜。
3年的心血傾注,化作了這5集錦繡長卷。《中國繡娘》以繡針為筆、絲線為墨,在熒屏上徐徐展開一幅流動的東方文明長卷。超微距鏡頭下,絲線分叉的0.01毫米竟能呈現水墨皴染的層次﹔延時攝影記錄的不僅是繡品綻放的過程,更是時光在繃架上的婉轉流動。更富開創性的是AI修復技術的運用——當殘破的清代繡片在算法中重煥光彩,數字孿生技術不僅復原紋樣,更構建起跨越時空的對話場域。8K畫質放大的是工藝細節,4K航拍延展的是文化地理,AI動畫拓展的則是審美趣味。
我們的拍攝足跡,踏過13個省市的地理坐標,鏡頭細細描摹過繡娘指尖的繭與光,仰阿莎湖裡搖曳的銀針、玉龍雪山腳下跳躍的彩線、蜀地竹影間游走的絲線,此刻都幻化成熒屏上熠熠生輝的星河。我們看到中國非遺文化於煙火人間傳承的鮮活模樣,捋出一條從扶貧攻堅邁向文化振興的時代脈絡。在拍攝過程中,當鏡頭聚焦在繡娘們泛白的頭發和穩穩穿針的雙手時,當我們了解到山村裡的繡娘如果每年能有3萬塊錢的收入就能挺起胸膛過有尊嚴的生活時,這部片子早已超越非遺傳承的范疇。那3萬塊錢收入的背后,是母親們用纖細的雙手撐起家庭的堅強脊梁,是兒女們升學的通知書,是一個個家庭點燃希望的歡聲笑語。
湘西十八洞村老支書石順蓮在《中國繡娘》播映座談會上的講述,讓我感觸頗深。她的第一心願,就是讓姐妹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實現自我發展,把苗繡工藝傳承下去,一代接一代,讓苗繡產業越做越大、越來越強,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如今,村裡已經有了五大產業,苗繡便是其中之一。十八洞村繡娘的月收入在1700至2000元,她們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實現經濟獨立。村裡還建起了“花園黨校”,通過微黨課分享苗繡創業故事。從一開始無人支持,到后來與高校、企業達成合作,這一路走來,石順蓮帶領著婦女們克服重重困難,“一針一線繡出幸福路”,這個歷程不僅凝聚了十八洞村40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遷,更是精准扶貧偉大實踐的生動縮影。當“花開十八洞”的湛藍色刺繡飾品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錦繡中國》展廳被大眾鐘愛並爭相購買時,它就成了非遺文化傳承的見証者,它見証著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刺繡是時間的藝術。在觀眾的留言裡,一位年輕朋友的話最讓我動容:“終於明白母親總是加班繡花到深夜的執念,那不是在消耗生命,是在編織尊嚴。”這恰恰是我們藏在每一幀畫面裡的初心:當傳統手藝從單純“討生活”升華成“過生活”,當千萬繡娘用針尖挑起的,不只是家庭的經濟重擔,更是五千多年文明基因在當下的生動表達——這何嘗不是整個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堅守文化根脈的精神印記?
《中國繡娘》的播出檔期時值“三八”國際婦女節,我們將這部片子獻給所有將青春繡進悠悠歲月的匠人,獻給那些在田間與繡架間書寫不凡命運的堅韌女性。屏幕內外,無數人與我們一同完成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文化接力:老繡娘布滿皺紋的眼角閃爍著光芒,年輕觀眾開始四處搜索“刺繡體驗課”。這讓我不禁回想起一位在家門口繡花的廣西大山裡老阿媽說過的那句話:“好繡品自己會說話。”而我們,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不過是將這份跨越時空的“刺繡語言”,翻譯給了全世界,讓更多的人看到刺繡背后的文化力量,看到繡娘們的堅韌與擔當,看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
(作者為紀錄片《中國繡娘》制片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0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