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湘江到贊比西河的醫者之光丨株洲援非醫生榮獲津巴布韋共和國卓越勛章

3月9日的晚風裡,長沙黃花機場的玉蘭暗香浮動。當張玉龍醫生的身影出現在國際到達口時,等候的人群中躍起清脆的童聲:“媽媽快看,爸爸回來了!”11歲的男孩舉著自制的接機牌,“歡迎回家”四個字在春風裡輕顫。
△歸國后的張玉龍與兒子在機場合影。受訪者供圖
張玉龍疲憊的臉上露出了笑意,揮舞手臂回應。跨越12000公裡的距離,從津巴布韋雨季穿越赤道線,他終於聞到了故土初春的玉蘭香。妻子眼角的淚水,兒子雀躍的歡呼,與帕瑞仁雅塔瓦醫院手術室的無影燈、哈拉雷街邊藍花楹的剪影,在這個瞬間重疊。
△張玉龍醫生榮獲津巴布韋共和國卓越勛章。受訪者供圖
請纓赴津,勇擔援外使命
2023年,得知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在招募組建第21批中國(湖南)援津巴布韋醫療隊,株洲市中心醫院泌尿外二科副主任醫師張玉龍主動報了名。通過層層考核及3個月的集中強化培訓,2024年3月7日凌晨,經歷30余小時飛行后,他終於踏上了津巴布韋的土地,與同院戰友夏冰並肩開始了在首都哈拉雷帕瑞仁雅塔瓦醫院(簡稱“帕院”)為期一年的援外醫療任務。
一開始,張玉龍發現津方沿用的是歐美醫學體系,“他們很多醫生都去過英國、南非,甚至美國培訓,面對中國醫生,他們是有優越感在身上的。”張玉龍說,盡管帕院硬件條件艱苦,設備藥品短缺,但並未讓他退縮。
帕院有兩台中國援建設備——鈥激光碎石機與1470nm激光儀,因技術問題而未盡其用,帕院泌尿外科負責人Dr.Dube很是苦惱。在一次手術中,張玉龍發現鈥激光碎石機聲音異常,便指導工程師拆解設備,最終確定問題根源是激光保護鏡片損壞。他聯系了國內廠家調配配件后,設備恢復正常運行。
對於另一台缺少遙感線的1470nm激光設備,也通過與國內技術人員連線完成線路改造。
授人以漁,點亮津國醫療星光
設備重獲新生后,張玉龍接連創造多項“津巴首例”:經尿道雙極等離子前列腺剜除術,為老年患者點亮生命曙光﹔鈥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填補微創領域空白﹔膀胱腫瘤激光剜切術,將癌症治療精度推向新高度。手術室的無影燈下,他邊示范邊講解,將多年經驗傾囊相授,參與UTP項目(津巴布韋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培訓計劃),培養當地泌尿外科專科人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醫療隊教學組組長,張玉龍與隊友在帕院創立“中津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和“中津第一目擊者救護培訓中心”。在CPR培訓現場,中國醫師手把手指導醫護人員調整按壓深度﹔在氣管插管示教時,通過模擬人反復演練建立肌體記憶。張玉龍說:“希望他們當好技術傳播的二傳手,讓急救技能像蒲公英般落地生根。”一年來,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累計培養近百名當地培訓導師,將“中國經驗”輻射至整個津巴布韋。
△培訓現場。受訪者供圖
醫療隊還成功建成“中津遠程醫學中心”,23場雲端培訓讓347名津方醫護人員同步汲取先進經驗。據統計,醫療隊累計為7965名患者提供了高質量的臨床和影像診斷服務。
在津巴布韋大學附屬QUINARY醫院建設期間,張玉龍提出的“中國方案”贏得醫學院董事會的高度評價,並獲得津大外科學系的榮譽証書。Dr.Dube表示,“張醫生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對我們思維方式的啟發。”
△張玉龍與Dr. Dube團隊合作實施手術。受訪者供圖
張玉龍生日當天,Dr.Dube攜團隊專程來到醫療隊駐地,贈送他一件非洲傳統卡林巴琴,以及“You are a star!”的真誠贊譽。“通過一年的相處,我已與Dr. Dube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張玉龍說。
如今,這把承載著中非友誼的樂器,與榮譽証書共同見証:當技術遇見真誠,中國醫者的仁心跨越山海,終成照亮異國杏林的星光。
△Dr. Dube與團隊為張玉龍送來傳統卡林巴琴。受訪者供圖
送醫下鄉,改變村民健康觀念
去年6月,當醫療隊在Masvingo省Bikita社區完成千人義診,得知兩個偏遠村落的居民因交通不便無法前來就診時,兩支小分隊毅然背起藥箱,向村落進發。
當張玉龍和隊友們抵達時,村民早已守候在村口。問診台就架在斑駁的樹影間,隊員們為每一位村民都提供了免費的醫療服務。
返程時,一位村民抱著兩隻母雞執意要送給醫療隊,稱中國醫生讓他們知道了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張玉龍說:“我當時就覺得,這一趟特別有意義。”
△張玉龍與孤兒院孩子過兒童節。受訪者供圖
在這個物資金貴的國度,市集裡商品價格與倫敦哈羅德百貨不相上下。不少義診的居民會帶著自家種的牛油果,送給中國醫生,用紹納語說著“Ndinotenda”(謝謝)。
從社區孤兒院到深山礦區,從哈拉雷近郊的青少年救護中心到貝特橋的偏遠鄉鎮,醫療隊的足跡踏遍津巴布韋全境,16場義診如同流動的生命驛站,為6113名民眾送去健康和溫暖。
△張玉龍與孤兒院孩子過兒童節。受訪者供圖
駐地時光,煙火裡的“Tony張”
在哈拉雷格倫納拉路上,斑駁的“1號”門牌后藏著一座美麗又有些許年代感的院落,中國(湖南)醫療隊11名隊員的煙火日常,就在這裡靜靜流淌。“駐地的房子已經有四五十年歷史了,還是挺舒適的,只是用水的困難要克服一下。”張玉龍說。
△Tony張為隊員理發。受訪者供圖
每到9月,藍花楹的紫色煙霞便會流淌在哈拉雷的各個角落。閑暇時,張玉龍總愛在哈拉雷植物園散步,看當地孩童追逐著飄落的花瓣——這些眼睛亮如黑曜石的孩子,時常會用新學的漢語“你好嗎”打招呼。
閑暇時刻,大家叫一聲“Tony張”,張玉龍就搬起板凳樂呵呵地來為大家服務了。當隊員們的發梢掠過耳際,一場外科手術般的理發儀式便悄然開啟。碎發紛飛間,張玉龍手持剪刀的架勢堪比執柳葉刀——從初次下手的小心翼翼到如今流暢的層次修剪,醫療隊員們見証著“Tony張”的成長史。
長久的相處,醫療隊員更像家人。當駐地幼犬平平因細小病毒奄奄一息的時候,整個駐地瞬間切換成急救模式。腸內營養,靜脈支持,甚至深靜脈穿刺……痊愈后的平平活潑好動,總愛在隊員的腳邊蹭來蹭去。
離別那日,張玉龍站在基地門口回頭望,恍惚聽見平平追逐落葉的歡快腳步。他知道,有些記憶就像藍花楹的星子,留在哈拉雷的穹頂。
△義診現場。受訪者供圖
載譽歸來,筑牢中津友誼
2025年是中國(湖南)醫療援助津巴布韋40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館舉行紀念援津醫療隊派遣40周年招待會暨授勛儀式,中國(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榮獲津巴布韋共和國卓越勛章,醫療隊的援外醫療任務寫上令人滿意的答卷。
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館舉行紀念援津醫療隊派遣40周年招待會暨授勛儀式,中國(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榮獲津巴布韋共和國卓越勛章。受訪者供圖
“當初他報名時,我不確定他一定會成功,因為當援非醫生的條件太嚴苛了。”張玉龍的愛人也在株洲市中心醫院工作,是一名腫瘤科醫生,她說:“后來他真的成功了,我和兒子還痛哭了一頓,我是不舍得,兒子是不理解。”
最動人的理解往往來得猝不及防。當兒子在視頻裡看見父親被孤兒院的孩子們簇擁著,那些綻放在黝黑面龐上的笑容,讓少年第一次觸摸到“大愛無疆”的溫度。兒子哽咽地向視頻那頭的父親說:“爸爸,您特別了不起!”
此刻,機場的自動門緩緩閉合,這段援非征程收進了記憶的琥珀。他將勛章貼近兒子的臉頰,仿佛上面還殘留著非洲陽光的味道。春夜的風掠過湘江水面,揉碎了一江燈火。張玉龍與隊員們揮手作別,一家人坐上歸途的汽車。
迄今為止,株洲已有7名醫者將湘江的醫者仁心播撒在贊比西河畔,他們皆來自株洲市中心醫院。如今,新一代醫療隊員已經接過“接力棒”,如同候鳥追逐生命的春天。(記者/董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