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社會

用奮進的旋律禮贊新時代,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奏響北京音樂廳

2025年03月22日11:20 | 來源:長沙晚報
小字號

“音樂會奏的是黃鐘大呂之音,展現的是高雅清新之美,給人滿滿的高級感、代入感。”3月21日晚,“奏響奮進曲禮贊新時代”——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優美激昂的旋律動人心弦,現場掌聲如雷。音樂會結束后,不少觀眾意猶未盡,久久不願離去。

3月21日晚,“奏響奮進曲禮贊新時代”——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

3月21日晚,“奏響奮進曲禮贊新時代”——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

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由湖南省文聯副主席、省音協主席鄧東源創作,歷時三十載,九易其稿,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於一體,有古韻、有鄉愁、有紅色故事,更有對新時代的詩意禮贊。本次進京演出陣容強大,由著名指揮家肖鳴指揮,長沙交響樂團和湖南民族樂團擔綱演奏。

本次音樂會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長沙市委、長沙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南省音樂家協會、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長沙市音樂家協會協辦,湖南湘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樂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音樂廳執行。

“三十年磨一劍”的傾心力作

1995年鄧東源作曲的《又唱瀏陽河》唱響大江南北,一夜爆紅。從那時起他便一直想寫一部大型交響樂歌贊瀏陽河,名字就叫《瀏陽河之光》。從整部作品的篇章結構,到每個樂章中各個樂段的標題、內容,再到具體旋律創作,作曲家九易其稿,反復修改、調整,精心雕琢。迄今為止已經過去30年,如果說“十年磨一劍”,那麼《瀏陽河之光》可謂是“三十年磨一劍”,傾注了作者巨量的心力和勇於創新的定力。

2023年2月,這部來自瀏陽河畔的奮進交響在湖南大劇院成功首演,被列入“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並納入“雅韻三湘”巡演系列活動。2023年以“高雅藝術進校園”形式在本省高校演出5場次,場場爆滿,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青睞。2024年3月25日,該作品又榮登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大舞台,反響強烈。俄羅斯交響愛樂樂團來長沙交流演出時,兩次演奏《瀏陽河之光》,俄羅斯音樂家對此作給予高度評價。

二胡與交響樂的深情對話。

二胡與交響樂的深情對話。

事實証明,這是一部中國古樂、民樂與西方現代交響樂巧妙融合的中西合璧之作﹔一部緊貼時代、抒發群眾心聲的普通老百姓聽得懂而且耐人尋味的雅俗共賞之作﹔一部以謳歌新時代為主題的重大現實題材主旋律之作﹔一部適合以“高雅藝術進校園”形式走進全國各大、中學校開展紅色文化傳承教育的交響樂力作。

動人的旋律蕩漾著“瀏河韻”“湘贛情”“長沙風”

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由“序”“主體”和“尾聲”三部分組成,採用交響組曲形式講述了長沙人的母親河——瀏陽河流淌著的無上榮光和不朽的紅色故事,多維度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瀏陽河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欣欣向榮的喜人新貌。作品主體部分有“古韻·神奇九道灣”,“追憶·秋收起義往事”和“筑夢·新時代禮贊”三個樂章、共12個樂段,音樂結構嚴謹、設計精巧。

作品在“序”和第一樂章“古韻·神奇九道灣”裡,講述瀏陽河古韻,把這條河描繪得古老、美麗而又神奇,令人神往。其中,序曲《鄉音》,由仙樂飄飄的古曲過渡到名歌《瀏陽河》,實現數千年的時空穿越,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第一樂章共有三個樂段:《瀏水謠》通過“小溪姐”和“大溪哥”的對話,講述瀏陽河源頭的原生態神秘故事﹔《瀏水號子》利用琵琶、嗩吶、打擊樂與交響樂進行對話,再現古時候船夫們在九道灣裡搬船、放排的生動場景﹔《銅官尋夢》講述長沙銅官窯悠久的歷史。

第二樂章 “追憶·秋收起義往事”,用五支樂曲描繪當年“秋收起義”的壯烈和英勇,把觀眾帶回到湘贛邊烽火硝煙的激情歲月。其中,樂曲《血火初心》,以大角度追憶歷史上“秋收起義”的宏大場景,以激昂奮進的旋律激勵后人不忘血火初心,砥礪奮進﹔《日出東方》講述當年秋收起義中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部署,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的歷史故事﹔《三團大捷》再現 “秋收起義”中的三團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的精彩情節﹔《仰望井岡》描繪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勝利會師的恢弘場景﹔《天地豐碑》,用鏗鏘有力的進行曲旋律告訴后人:秋收起義,在我黨輝煌的黨史上及我軍建軍史上,是一座不朽的“天地豐碑”。

大筒與交響樂的完美演繹。

大筒與交響樂的完美演繹。

第三樂章“筑夢·新時代禮贊”,用四支充滿時代氣息和與世界音樂語言接軌的樂曲,全方位展示瀏陽河兩岸乃至三湘大地的生機勃勃的新貌,由衷表達瀏陽河兒女的堅定信念。其中,樂曲《信仰永存》,講述瀏陽河兩岸是誕生信仰的土地﹔《長沙印象》展現新時代長沙綻放的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新魅力、新風尚和新風採﹔《瀏陽河情思》由歌曲《又唱瀏陽河》改編的鋼琴奏鳴曲加二胡,對話交響樂的大型敘事,抒發瀏陽河兩岸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奮進的旋律禮贊新時代

該部交響樂貫通古今中外,具有多個方面創新性特點,品質上乘。創下多個“第一次”:第一次用純交響樂的形式,史詩般呈現瀏陽河流域的動人故事﹔第一次將瀏陽祭孔古樂搬上交響樂舞台,實現瀏陽古樂與交響樂的跨越時空的華麗對話﹔第一次用多種民族樂器,以獨奏或協奏的形式對話現代交響樂,將瀏陽古樂、盛唐宮廷舞樂、湘潭一帶的古老韶樂、江西客家山歌、瀏陽河上游平江號子、瀏陽地花鼓、長沙山歌、長沙彈詞等悉數融入交響樂作品。古琴、古箏、簫、琵琶、竹笛、嗩吶、二胡、大筒等民族樂器被廣泛運用在組曲的多個樂段中,民樂的使用種類多、創意大膽、編配手法新穎,創新理念先進,是本部交響作品最大的突破之處。標題性音樂、敘事手法、浪漫生動的音樂意象和瀏陽河一帶地域音樂的有機融入,也是該部作品走向成功的幾個關鍵維度。

作為本部交響樂的重中之重,在第三樂章最后一個曲目推出《新時代禮贊》,是整部交響組曲的總結和升華。作品以瀏陽煙花在世界各地綻放異彩為切入點,把朵朵煙花綻放比作對新時代的禮贊。宏大的織體描繪出煙花五彩繽紛的瑰麗。伴隨新時代號角,雄壯的進行曲催人奮進,“黃鐘大呂”式的旋律禮贊生機勃勃的新時代。(記者 肖舞)

音樂會現場觀眾認真欣賞。均為通訊員供圖

音樂會現場觀眾認真欣賞。均為通訊員供圖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