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密碼”系列活動在長沙啟動

![]() |
活動現場。單位供圖 |
3月23日,“探索自然中的科學密碼”科普系列活動在湖南師范大學啟動,該活動由長沙市岳麓區政協與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主辦。首場活動“問古——海螺的演化之謎”吸引30組親子家庭深度參與,以自然為課堂,以問題為導引,為落實《教育強國建設綱要(2024-2035)》“拓展學生實踐空間,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目標提供了鮮活樣本。
對標《綱要》:構建科學素養培育新范式
“先看腿,后看嘴,再看羽毛美不美。”在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植物標本館內,7歲的小學生范珈愷在聽完老師講解大白鷺標本時驚呼:“原來鳥類王國的大長腿是這樣產生的,原來大長腿和長脖子長嘴巴之家還有這樣的故事!”這正是活動設計的深意——對標《綱要》提出的“強化實踐育人”要求,將實驗室與山水林田湖深度融合。通過“生物演化劇本殺”“生態偵探挑戰賽”等任務鏈,孩子們在分類6億年海螺化石、設計桃子湖生態治理方案中,掌握了觀察、推理、協作等核心能力。
“人工智能可以解答知識問題,但無法替代在真實場景中培養的科學思維。”活動總策劃、湖南省遺傳學會教授范雄偉表示。作為《漫畫生物學》主編,他帶領團隊開發了“跨學科探究六問法”,湖南師大生科院過去五年累計開發適合於兒童的自然科普課程200余套,培訓中小學科學教師300余人次。
破題AI時代:在自然中鍛造“不可替代”的素養
面對ChatGPT等AI技術對傳統教育的沖擊,活動著力強化“人類獨特競爭力”培育。“AI能生成完美答案,但無法代替孩子在真實的環境,在無邊界的大自然中的智能涌現,更無法模擬發現問題時的創造性火花。”湖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陳湘定說。
這種“自然浸潤式學習”成效顯著。參與家庭張女士介紹,孩子回家后主動查閱《教育強國綱要》,立志“要成為比AI更懂解決問題的科學家”。岳麓區政協副主席王洋認為:“當孩子們在自然中學會提出真問題、設計真方案,他們就掌握了應對技術變革的核心素養——這正是《綱要》強調的‘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生動實踐。”
政產學研協同:五年深耕筑造科普創新生態
作為國內自然科普教育的先行者,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過去五年構建了“科研-教學-社會服務”三位一體體系,系統性開設自然科普人才培養通識類課程,建立校企合作自然科普教育雙創基地﹔與科學與中國,中國遺傳學會共同發起“科學之旅——遺傳學與我們”科普行動。此次系列活動正是這一積澱的集中展現——通過“高校研發課程、政協整合資源、機構落地執行”的模式,將高校實驗室的斑馬魚研究成果轉化為小學“基因探秘”實驗盒,讓政協“五送”活動升級為可持續的科學素養培育工程。
未來三個月,“植物智慧實驗室”“昆虫微觀世界”“山林生態地圖”主題活動將持續開展。這場貫穿春日的科學之旅,既是孩子們觸摸自然密碼的窗口。正如《綱要》所期,這場融合了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探索之旅,不僅讓“課本知識”回歸生活本源,更在AI浪潮中筑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根基——當孩子們在山林間追問生命奧秘時,他們正成長為駕馭技術而非被技術取代的新一代。
教育強國路,潤物細無聲。
從實驗室到山水林田湖,從高校創新到全社會協同,長沙正以自然為卷,以科學為筆,書寫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答卷。在這條道路上,每一顆被喚醒的科學種子,都將匯聚成驅動民族復興的澎湃力量。(鄒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