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湖南武陵:科技為針文化為線 經緯交織繡出融合新景

2025年03月25日10:40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武陵互聯網文化創意特色產業園。單位供圖
武陵互聯網文化創意特色產業園。單位供圖

春潮涌動穿紫河,數智點睛啟新章。常德市武陵區作為融合命題實踐地之一,一年來,這片承載千年文脈的土地,以科技為針、文化為線,在“破”與“立”的交織中,織就出一幅傳統與現代共舞、守正與創新並行的壯麗畫卷——非遺技藝在XR光影中重生,數字文創產業園拔節生長,AI賦能的教育新模式破繭而出,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武陵模式”,正成為縣域經濟轉型的標杆樣本。

機制創新與政策支撐的雙重驅動

武陵區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扛起使命,將文化和科技融合上升為區域發展戰略核心。通過建立“黨政雙牽頭”推進機制,組建十大攻堅小組,構建“六個一”矩陣,形成全鏈條協同網絡。2024年編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三年攻堅規劃》,明確音視頻、數字文博、動漫游戲三大主攻方向,並依托三大運營商、華南光電、“花花來了”等龍頭企業,打造“數字新基建—裝備制造—文創經濟”產業鏈,推動全區數字產業產值佔比達86%。

政策與資源支持是武陵破題的關鍵。武陵區建立“兩圖兩庫兩隊三池”招商機制,收集6000余條人才信息,探索設立文化科技產業投資基金,成立產業聯盟﹔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增長超20%,並為企業協調融資11億元﹔通過“送解優”專項行動解決企業問題370個,舉辦非遺消費月等活動拉動文旅消費,形成“政策—市場—技術”良性循環﹔2024年5月,武陵互聯網文創產業園與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簽署戰略協議,深化“產業互補、技術共享、人才互通”合作模式。一年內新增禾生順科技等19家企業入駐,園區數字文創企業總數達103家,相關產業營收增長20.5%,入選“全國縣域直播電商中心典型案例”。兩園聯動不僅加速產業鏈延伸,更成為湖南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標杆。

激活傳統與創新表達的深度融合

武陵區以數字技術為媒介,推動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如2025年湖南衛視春晚節目《河街鬧春》中,XR技術重構麻質畫星河、電子音軌演繹常德絲弦,讓40項非遺“破繭重生”。系統性非遺保護工程同步推進:建立非遺數據庫,整理視頻、錄音等資料超5000件﹔通過AR/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建成數字文博館。

科技手段更深度介入文化遺產保護。通過AR/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建成數字文博館﹔利用人工智能修復文物,讓千年文物“開口說話”。丹洲鄉“藝丹沅”項目通過改造105處空心房為文藝小院,構建“宅屋+新村民+合作社”共享機制,成為非遺與鄉村振興融合的全國典范。

一直以來,武陵區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將其視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舉措,深度挖掘、創新傳播非遺傳承項目,在非遺記錄和推廣傳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創新,打造了一支熟悉非遺、表演非遺、會講故事、能打硬仗的專業團隊,同時,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了常德絲弦等非遺技藝和武陵區非遺傳承保護情況,積累了大量視頻、錄音、曲譜,為傳承、研究、宣傳和利用留下寶貴資料。

新質生產力與教育協同的雙向奔赴

武陵區以“科技+文化”重塑產業生態,培育新質生產力。湖南花花來了公司依托AI技術構建花卉全產業鏈,2025年“三八”節單日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預計年營收達12.5億元﹔草花互動研發國風游戲《代號帝國》,並聯合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產教融合班級,年培養人才超300人。目前,武陵互聯網文創產業園集聚103家數字企業,數字產業產值佔比86%。

2025年首屆“湘聚武陵”校長說活動匯聚200余名專家,探討AI時代育人模式變革。深化與北京郵電大學、馬欄山產業園合作,建立“高校—企業—園區”人才通道,累計招聘專業人才1400余人。中國電子商會等頭部企業近期赴武陵考察,推動AI技術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

從非遺劇場到夜經濟元宇宙,從數字文博館到AI育人大課堂,武陵區以科技為針、文化為線,在城市肌理中織就創新圖景,在文化與科技的碰撞中,武陵正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璀璨篇章。(王茂鬆、郭海龍)

武陵文化館演員在第二屆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周上演繹常德絲弦。單位供圖
武陵文化館演員在第二屆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周上演繹常德絲弦。單位供圖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