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道縣白馬渡鎮:智慧育秧繪就“天下稻源”新圖景

春耕正酣,走進湖南省道縣白馬渡鎮東山智慧育秧中心,25座智能薄膜大棚內秧苗青翠欲滴,自動化播種流水線高效運轉,水肥一體化系統精准滴灌。這座由湖南稻之源米業有限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打造的現代化農業基地,不僅是道縣“稻之源”特色產業的核心載體,更是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的生動實踐。2025年,東山智慧育秧中心被列為永州市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早稻集中育秧及育秧大棚綜合利用”示范點參觀學習。
黨建引領強根基 科技攻關破難題
“智慧育秧項目從規劃到投產,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組織的統籌推進。”白馬渡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鎮黨委成立專項攻堅專班,黨員干部帶頭協調土地流轉、技術對接和政策申報,僅用2個月完成268畝土地整合,並動員黨員示范戶率先簽約,帶動全村流轉土地率達98%。
在黨建引領下,育秧中心集成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成恆溫控濕、智能播種、水肥精准調控系統,單次育秧便能滿足1.2萬畝大田用秧需求,早稻可實現兩批次育秧,全年育秧可供應5萬畝大田。單線生產日均可培育600畝秧苗,較傳統人工育秧效率提升5倍,出苗率達98%以上,每畝成本降低130元。“過去怕倒春寒,現在大棚控溫穩得很!”種植大戶楊愛民承包800畝稻田,通過智慧育秧實現早稻(單季)畝均增產100斤,全年早晚稻年增收超12萬元。
“三季輪作”提效益 集體經濟創新高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廣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模式”。東山育秧中心創新“稻-菌-菜”輪作體系:3-7月集中育秧,8-10月加工稻谷,8月-次年2月種植雲耳和有機蔬菜。智能大棚通過溫濕度調控實現全年無閑置,大棚利用率提高至200%,資源利用率達85%。
2024年,育秧中心種植雲耳菌30萬棒,畝產鮮菌達1500斤,加工后通過“稻之源”品牌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同時,中心還種植的40畝生態黃瓜被引入永州市首衡城—農商示范區進行農產品展示,單項農產品收益超40萬元。此外,中心與農戶簽訂“保底+分紅”訂單協議,以每百斤137元的價格收購濕谷,帶動全鎮水稻畝均增產12%。東山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1年的12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40萬元,一躍成為全縣“強村富民”標杆。
就近就業促共富 新農人激活新動能
“現在既能掙工資,還能學技術!”村民周大嫂在育秧中心負責秧苗管護,月工資3200元,年收入超4萬元。中心通過“育秧+加工+服務”全鏈條運營,提供大棚管理、物流配送、設備維護等崗位200個,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年增收1.8萬元。
此外,白馬渡鎮聯合縣農技推廣中心、農機企業等開設“田間課堂”“高素質農民”等培訓,培育農機操作手、無人機飛手、智能設備操作員等新型職業農民28人。90后青年鄧顯華通過培訓,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年收入達10萬元。“手機能監控大棚濕度,無人機2小時可噴完100畝稻田,科技種田效率翻倍!”他興奮地說。
文化IP賦新能 三產融合譜新章
道縣深挖“天下稻源”文化IP價值,將育秧中心納入“稻作文化+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基地定期舉辦農耕體驗活動,開發稻米深加工產品,並與粵港澳大灣區部分企業簽訂產銷協議,推動“貢米”品牌“北五常、南稻源”雙輪驅動。2025年,該中心計劃新建高標准大棚8座,引入農產品區塊鏈溯源技術、探索搭建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動“稻之源”生態米入駐京東、等平台,預計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科技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機。”白馬渡鎮鎮長陳華表示,下一步該鎮將深化“黨建引領+科技賦能”模式,推動育秧中心向智慧農業產業園升級,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東山經驗”。(陳華、何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