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的底色——湖南沅陵馬家村垃圾分類工作成效顯著

2025年03月28日15:5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陽春三月,花香四溢。走進湖南沅陵馬家村,干淨整潔的村道,綠樹成蔭的農家小院,修葺一新的石板護欄呈現在人們眼前,小橋、流水、人家與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繪就成了一幅和美鄉村畫卷。

沅陵馬家村風貌。單位供圖

沅陵馬家村風貌。單位供圖

馬家村位於湖南省沅陵縣麻溪鋪鎮,下轄14個村民小組。過去,村庄垃圾治理存在垃圾隨意傾倒、露天堆放的現象,以及基礎設施落后、垃圾混合收運導致二次污染的難題。2023年,馬家村借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垃圾分類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群眾主體、長效管護”的治理新路徑。

垃圾分類是老百姓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民生大事”。作為一種有效的垃圾處理方式,垃圾分類對於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為全面推進馬家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居民對人居環境建設及垃圾分類工作的參與率、知曉率、滿意率,營造干淨舒適的居住環境,該村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垃圾分類短板,全面助推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黨建引領強核心,織密三級共治責任網‌‌

馬家村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將垃圾分類納入“五個到戶”責任清單,建立“支委包片、黨員聯戶、群眾參與”的網格化體系。

該村積極開展“黨員家庭挂牌亮責”行動,全村50名黨員帶頭進行垃圾分類處理,形成“黨員帶四鄰、四鄰帶全村”的輻射效應。同時,建立“周巡查、月評比、季考核”機制,將垃圾分類與八整潔戶、黨員示范戶等評選挂鉤。為了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該村發放大米、衛生紙、洗衣粉、水桶等生活物資作為評選獎勵。

因地制宜建體系,破解分類收運瓶頸問題‌

‌設施建設標准化。該村按照“簡易實用、分類清晰”原則,建成4座垃圾分類收集亭,設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投放口,配套垃圾分類桶4套,按片區建立垃圾池8個,避免垃圾露天堆放現象,有效降低垃圾分類難度。

垃圾分類收集亭。單位供圖

垃圾分類收集亭。單位供圖

‌收運處理鏈條化。該村構建“戶分揀—村收集—鎮轉運”體系,組建垃圾收運隊,推行“定時定點收運+上門回收服務”,實現垃圾日產日清。

‌資源利用循環化。村內建立可再生資源回收站1座,垃圾收運隊上門收運垃圾時,對每戶可回收垃圾進行稱重並登記,之后由村部統一送至可再生資源回收站進行回收,所獲收益年終進行清算。有害垃圾集中暫存后由專業機構處理,形成“分類—回收—利用”閉環,年減少外運垃圾3噸。

多元共治育新風,激發全民參與內動力‌

‌村規民約樹導向。馬家村將垃圾分類寫入村規民約,每月以及每季度定期開展大評小獎衛生大評比活動,開展“最美庭院”“美家美婦”“最美清潔戶”評選,並給予積分獎勵,積分可在村內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一舉措調動了村民的參與興趣,做到用“小積分”撬動“大文明”。

‌宣傳教育全覆蓋。該村通過村內廣播、微信群等方式每日向村民推送垃圾分類知識,在村內開設“環保課堂”,組織中小學生擔任“家庭監督員”,實現“教育一人、帶動一戶”。

通過兩年的實踐,馬家村垃圾亂扔現象基本消除,全村垃圾減量率達30%,村道、溝渠實現“一眼淨”。村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均達90%以上,從“袖手看”到“動手干”,形成了“家家分類、人人盡責”的新風尚。

垃圾分類讓馬家村的村庄“顏值”和“氣質”雙提升,紅瓦白牆的村落點綴在綠水青山間,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馬家村人用雙手繪就的,不僅是眼前的美景,更是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未來。下一步,該村將繼續深化基層治理創新,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鄧嘉利 胡新月 陳豐藝)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