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湘”門丨湘潭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找到“新路標”

3月25日,清晨的陽光洒在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的生產線上,蔣求生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作為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的專職教師、市科技特派員,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的副主任。這種“三主體”身份,讓他的工作充滿了跨界色彩。
上午,他在企業的車間裡指導學生調試一台便攜式X射線機,下午回到課堂講授《醫療器械質檢實務》,晚上又參與“主動式射線防護屏”“醫用內窺鏡”等項目的研發和技改。蔣求生的一天,正是湘潭醫衛職院產教融合的生動寫照。
3月17日,省委書記、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沈曉明主持召開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要引進培養同時服務於企業和學校院所的“兩棲型”人才,建立以人才為中心的資源統籌機制。
湘潭醫衛職院醫療器械產業學院作為湖南省第一個“政校企行園”五位一體共建的醫療器械產業學院,2024年成立以來構建了150余人的專業教學團隊,其中企業導師有67人,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這正是湘潭醫衛職院不走傳統的教育老路,通過“校企園三主體管理、雙導師教學、雙基地實訓”模式,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緊密咬合,實現人才供給精准適配的最佳體現。
“很多學校在產教融合初期都面臨‘校熱企冷’的局面,我們這次就是充分聽取企業需求,真正為企業培養急需人才,打造專業人才‘蓄水池’。”湘潭醫衛職院負責人坦言。
首先,學校開始了一場“機制破冰”的探索。湘潭醫衛職院採取柔性引才機制,讓學校教師可以到企業挂職,企業工程師也可以到學校授課。這種雙向流動,不僅讓教師有了更多的實踐經驗,還讓企業工程師有了更多的教學機會。
除此之外,湘潭醫衛職院還進行了“標准重構”。它將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萬級潔淨車間標准等產業要素轉化為教學標准,構建起覆蓋研發、注冊、生產全周期的育人生態。例如,學生在湘潭醫衛職院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攻關的醫用內窺鏡優化課題,直接反哺了企業的生產端,提升了設備的成像速度。
據湘潭醫衛職院醫管學院院長王麗娟介紹,學院聯合園區、企業、行業協會制定《醫療器械管理與法規》《醫療器械質檢實務》等5門企業課程,將企業技術標准轉化為教學模塊,讓學生從“認知—模擬—實戰”逐級進階,形成分段培養閉環。
隨著機制的破冰和標准的重構,湘潭醫衛職院的產教融合逐漸從“校熱企冷”走向了“四鏈融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種融合不僅讓學校和企業受益,更讓整個醫療器械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過去總要來回跑,現在園區‘立卷初審-智慧監管’一站式搞定。”華芯醫療董事長周震華指著新頒發的許可証說,校企共建的“注冊申報特訓班”,讓學生提前參與產品技術檢測報告等實務,使企業申報材料一次性通過率提升40%,從而使產品上市周期比競爭對手快。
而蔣求生帶領學生與企業工程師共同研發的“主動式射線防護屏”,不僅將傳統防護流程壓縮至30秒,還實現了體檢“零交叉感染”。這種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還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這種多點開花、全面結果的產教融合“新范式”正為湘潭全力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借鑒的樣本。
作為湖南省的重要工業基地,近年來,湘潭市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先進鋼鐵材料、軍工數字化制造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其所擁有的超20所高職(專科)、中職院校,在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如,在智能制造與新能源汽車領域,湖南電氣職院通過與企業合作,讓企業培訓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師徒,並實施新能源汽車調試、動力電池測試等崗前培訓前置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最新的技術,還為企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全市目前有3個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為了省級項目,分別是湘潭智能制造與新能源汽車產教聯合體、湘潭先進鋼鐵材料制造與深加工產教聯合體、湘潭軍工數字化制造產教聯合體。”湘潭市教育局職繼科相關負責人對此如數家珍。
但他也坦言,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包括校企雙方冷熱不均、資源整合難度大、產業支撐力度弱等方面,都將導致產教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彭小彥就提出了關於加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建議。她表示,產教融合涉及觀念、機制、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一直是職業教育的“卡脖子”難題。然而,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是必須邁過的坎兒。
彭小彥建議,要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與信息發布,健全分行業人才需求預測體系,構建政企校聯動的信息發布平台,完善信息傳導與反饋機制。推動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區域產業體系匹配,實施“產業園區+職業院校”空間耦合工程,建立“區域產業需求-職業院校供給”動態響應機制,推動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
觀察+
在湘潭,產教融合的“試驗田”裡長出了兩株特色鮮明的“苗木”:一株是湘潭醫衛職院以醫療器械產業學院為載體的“五位一體”模式,另一株是湖南電氣職院在智能制造領域嫁接的“師徒制”崗前培訓。兩校看似“雙木”,實則同根——它們都以“機制破冰”為鏟,掘開了校企之間的制度壁壘。
然而,細觀其葉脈紋理,差異亦清晰可辨。醫衛職院的創新更顯“生態化”,它把醫療器械注冊標准、潔淨車間規范等產業要素直接“翻譯”成教學模塊,構建了從研發到生產的全周期育人閉環。而電氣職院則更側重“精准滴灌”,通過前置企業崗前培訓,讓學生尚未畢業便掌握最新技術,如同為智能制造領域量身定制的“即插即用型”零件。
但殊途同歸的是,二者均跳出了傳統產教融合“校熱企冷”的窘境,讓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共振”——醫衛職院的“主動式射線防護屏”縮短了防護流程,電氣職院的學徒制加速了技術轉化,最終都讓企業嘗到了“人才紅利”的甜頭。
潮涌湘江,湘潭的職業學院產教融合上的創新恰似一艘破浪的船,醫衛職院以“生態融合”為帆,電氣職院以“技術速配”為槳,將帶領著更多的職業院校駛向同一片藍海,讓人才供給從“紙上談兵”變為“戰場輸血”,讓產教融合從“物理疊加”升維為“化學反應”。
或許,這場“雙向奔赴”的創新探索,正成為湘潭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之路上的“新路標”,指向課堂與車間無界交融的未來。(湘C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