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高難度!長沙經開醫院成功開展6厘米聽神經瘤手術

近日,來自湖北天門的袁女士在長沙經開醫院順利完成聽神經瘤切除手術,術后恢復良好並已康復出院。此前,袁女士因忽視前期症狀,導致病情危急,家屬在治療抉擇上陷入困境。
2023年,袁女士在深圳協助兒子照料孩子期間,便頻繁向遠在外地的女兒訴說嘴巴麻木的情況。當時,袁女士自認為是 “上火” 所致,未給予足夠重視。今年,袁女士在乘坐高鐵時,突然出現一側耳朵聽力驟降的狀況,回家后症狀並未緩解。在親戚的建議下,袁女士前往武漢的三甲醫院進行檢查,結果被確診為聽神經瘤,且瘤體已增長至 4.9 厘米,病情極為危急。
面對袁女士的病情,家屬拿著檢查報告四處咨詢。數位教授給出了伽馬刀治療和手術切除兩種方案,但均明確指出手術風險極高,而伽馬刀治療也存在諸多潛在隱患,這讓家屬陷入了兩難的艱難抉擇。為尋求更優的治療方案,袁女士的女兒前往長沙經開醫院,向神經外科領域知名專家袁賢瑞教授尋求幫助。
袁賢瑞教授在仔細審閱核磁共振片子后,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果斷判斷可以進行手術,並迅速安排袁女士辦理了住院手續。
手術中袁賢瑞發現患者聽神經瘤最大處達6厘米,其面神經因腫瘤擠壓而變得異常纖薄,脆弱至極,仿佛輕輕一觸即破的蟬翼。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便是微小的呼吸運動,也可能微妙地影響手術器械的操作幅度,從而極大地增加了面神經撕裂的風險,使得手術過程充滿了極高的挑戰性和精確度要求。袁賢瑞憑借著精湛的醫術,在毫米間精准操作,成功完成手術。
術后,患者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與治療恢復良好,手術效果顯著,患者面神經成功保留,臉部麻木症狀明顯改善。
聽神經瘤手術一直是神經外科的難點,袁賢瑞教授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摒棄“標准化操作” 的機械性的醫療模式,始終堅守 “個體化治療” 的科學原則。他認為:"每個顱腦都是獨一無二的宇宙,我們要做的不是重復手術,而是為每個生命定制重生方案。"(周世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