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得 | 信息文明時代高等教育演變的新路徑

信息文明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態,其本質在於通過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重構社會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形成以數據為核心資源、以知識創新為驅動力的社會發展模式。從信息文明遞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應該以何種路徑進行演變?本文總結了諾獎人機交互研究中心(機構設置在湖南信息學院)的研究成果,以期為信息文明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提供研究基礎與參考。
一、信息文明的內涵與特征
信息文明不僅是一種技術現象,更是一種文化與社會變革,其核心特征包括:
1、數據化生存。信息成為核心生產要素,數據資源的價值超越傳統物質資源,推動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的革新。
2、智能化交互。人工智能技術滲透到各領域,人機協同成為常態,例如生成式AI(如ChatGPT)在知識檢索、內容生成等方面展現強大能力。
3、去中心化網絡。信息傳播突破時空限制,教育、科研等活動的邊界被打破,形成跨區域、跨學科的協同網絡。
4、動態知識更新。知識迭代周期縮短,終身學習成為個體適應社會變革的必然選擇。
世界正在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在轉化,工業文明的重心是制造,是可計量、可轉化的物質層面﹔信息文明的重心是傳播,是可聚變、可激發的信息層面,前者是能量遞減過程,后者是快速裂變的遞增過程。信息文明的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以知識和智能為核心的新型文明轉型。這一轉型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既包括技術層面的適配,更涉及教育理念與制度的深層變革。
二、信息文明與高等教育變革的邏輯關聯
信息文明與高等教育的關系是雙向的: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高等教育模式的重構﹔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核心載體,需主動適應信息文明的內在要求。
1、技術驅動的教育范式轉型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顛覆傳統高等教育的底層邏輯。例如,生成式AI能夠快速識別問題真偽、提供解決方案思路,極大縮短科學發現周期,使科研從依賴“人力密集型”向“數據密集型”轉變。同時,虛擬現實(VR/AR)技術打破物理與虛擬空間的邊界,構建沉浸式學習環境,例如醫學專業學生可通過虛擬手術模擬提升實踐能力等。
2、教育資源的智能化重組
傳統教育資源受限於地域與師資,而信息文明通過數字化平台實現全球優質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例如,AI系統可動態抓取學術前沿信息並轉化為教學資源,確保學生獲取最新知識。此外,智能教學助手可替代教師完成作業批改、學情分析等基礎工作,釋放教師精力以聚焦高階能力培養。
3、教育目標的重新定位
信息文明要求高等教育從“知識傳遞”轉向“能力塑造”。湖南信息學院張福利校長在多篇文章中提出“硬能力“+”軟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機器難以替代的核心目標。張來斌院士也指出,大學需回歸初心,在價值塑造與人類智能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
三、信息文明對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面對信息文明的挑戰,高等教育需在以下方面作出系統性回應。
1、構建個性化教育體系
信息文明要求高等教育從“標准化”轉向“精准化”。AI技術可通過分析學生興趣、學習進度與認知風格,提供定制化課程與動態反饋。例如,法律專業學生可借助AI獲得針對性的案例分析與模擬法庭訓練。這種個性化路徑不僅提升學習效率,更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2、強化跨學科與創新能力培養
信息文明催生的復雜問題(如人工智能倫理、氣候變化等)需跨學科協作解決。高校需打破學科專業壁壘,設計融合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課程,並依托AI技術模擬跨學科學習場景。此外,需建立以項目為導向的學習模式(項目式教學),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前沿問題。
3、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術倫理意識
信息文明時代,我們應該構建了專業能力、從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三棱錐”圖譜,圍繞知識探索、能力建設、人格塑造三要素構建“TOPTECHER”核心能力模型。“三棱錐”中的專業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指標:技術知識與數理邏輯(Technical knowledge and mathematical logic),開放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Open mindedness and Divergent Thinking),專業能力與執行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Execution)﹔在從業素養中,我們應該更加強調了學生與社會的溝通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從業素養包含了以下三個指標:團隊合作和溝通(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品德與態度(Ethics and Attitude),社會與責任(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可持續發展能力包含了以下三個指標:探索與思辨(Exploration and Critic thinking), 創新與創造(Creation and Innovation),習慣與心智(Habit and Mindset)。在“三棱錐”模型中,專業能力為基礎,筑牢事業發展的根基,從業素養為保障,規范職業行為的准則,可持續發展是關鍵,開啟未來職場的通途。三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從“學業”認同向“就業”認同轉變,從“學歷”認同向“能力”認同轉變,從“成長”認同向“成才”認同轉變。(作者張福利系湖南信息學院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副主任,諾獎人機交互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