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能源電站實現集中控制 智慧調度賦能新能源產業升級

長沙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長沙4月2日電 (記者林洛頫)“現在我們的新能源出力預測准確率提高到了90%以上,這對提升新能源消納至關重要。”走進國家電投長沙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工作人員正密切關注著實時負荷變化,並根據新能源出力預測結果調整發電計劃。
作為新能源發電企業,如何應對光伏、風電出力的不穩定性,提升新能源並網能力,一直是行業難題。近年來,五凌電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通過自主研發打造了一套精准高效的新能源生產運營調度系統,使得新能源電量消納率大幅提升。
據了解,國家電投長沙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依托五凌電力新能源分公司組建,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一體化運作。中心於2016年10月建成投運,是湖南省首個取得電網集中控制權限的新能源集控中心。
目前,該中心依托自主可控的能源物聯平台,首創“省內全採全控+省外遠程監視”雙模覆蓋,通過部署27000余個智能感知終端,實現對122座場站風機振動、齒輪箱油溫等核心參數的毫秒級採集,形成覆蓋700萬千瓦裝機的數字孿生體,故障識別准確率達98.6%。
這其中,新能源智能運維系統是國家電投長沙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的“核心”,它作為智慧化場站建設自主研發的配套應用系統,應用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了新能源場站集約化、標准化、數智化、專業化管理。
國家電投五凌電力水電集控中心。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攝
“新能源智能運維系統具有跨流域、跨地區、跨電網調進行度的能力,可實現集中式風電、光伏資產的全景監測、智能預警、專家分析、能效分析及設備狀態評估。”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李賢明介紹,該系統自2024年6月上線應用以來,已推廣應用到53座風電、10余座光伏場站。
1年不到的時間裡,該系統通過預警提前發現風電齒輪箱失效、軸承磨損、變槳軸承斷齒等各類風電設備缺陷300余項,避免設備故障損失500萬元﹔通過無人機巡檢、圖像識別、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提前發現光伏組件、逆變器等各類設備缺陷近萬余處,挽回發電損失1200萬千瓦時。
新能源智能運維系統在場站是如何工作的呢?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了漣源龍山的風電場。
“開機,起飛,巡護!”隨著嗡鳴聲響起,無人機飛行大隊開始了一天的巡檢,作為新能源場站巡檢的主力軍,移動式巡檢策略徹底解決了傳統人工巡檢無法全面覆蓋的問題,結合SCADA技術進行多元數據分析,最快1天便可出具巡檢報告,確保組件缺陷無處可逃。
“傳統的巡檢方式,發現設備問題往往為時已晚,而現在我們的設備自己就能‘報警’。”五凌電力科技公司產業數字化主任羅紅祥介紹,場站已部署了毫米波雷達、圖像識別、智能物聯、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為新能源運維插上了“智慧翅膀”。
在五凌電力的新能源場站內,傳統的紅外對射、電子圍欄已被毫米波雷達和視頻融合預警系統所取代,預警准確率高達98%。與此同時,SF6壓力表、主變夾件電流監測等數字化感知終端全面鋪開,讓關鍵設備狀態實時在線監測。
“新能源場站內的變壓器溫度和油壓是運行狀態的重要指標,以前要靠人工定期檢測,現在我們通過遠程監測系統,可以隨時掌握這些數據,一旦超過預警閾值,系統就會自動提醒運維人員。”五凌電力科技公司產業數字化主任羅紅祥介紹。
國家電投五凌電力水電及新能源智能運維系統。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攝
得益於新能源智能運維系統的成功運用,加上精准調度和優化交易,五凌電力新能源發電利用率大幅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也實現顯著增長。
其中,維檢中心實施“區域維檢+無人值守”集中運維管控模式,通過重塑業務流程,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推行“核心+外委”運維檢集約化管理。2023年僅湘中區域實現20個運維崗位下山進城,兆瓦用工降幅約38%,綜合人工成本減低約800萬元/年。
2023年,湘中區域共發生40次設備故障,在區域維檢模式下共消缺耗時38.5天,較傳統管理模式下節省工期44.5天,設備消缺及時率和完成率顯著上升,當年增發電量214萬千瓦時,增加收入約130萬元。
……
“過去新能源場站發多少電,收入往往無法保障,但現在通過優化調度,我們可以更精准地匹配市場需求,提升電量交易收益。”五凌電力市場營銷部主任單愛華介紹,2024年公司通過調整發電檢修計劃、交易策略256次,多電源品種協同營銷,實現新能源減棄增發綠電超2億千瓦時,集團在湘的214萬千瓦市場化新能源集中營銷率達到100%。
此外,五凌電力還積極參與電力現貨市場,通過靈活調整新能源出力,提高綠電交易收益。“未來,我們將在更多區域推廣這一模式,助力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單愛華說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