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三個維度看株洲如何建設“會呼吸的城”

2025年04月02日11:03 | 來源:株洲新聞網
小字號

  一座“會呼吸”的制造名城,你見過嗎?其實,你就身在其中。

  鵝卵石鋪成的過濾帶、仿大理石的透水鋪裝、下沉式的綠地花園……在株洲的不少干道、公園、小區,這些海綿城市設施,正在悄然改變你我的生活。

  3月21日,株洲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一審通過了《株洲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草案)》。

  立法的背后,既暗含海綿城市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折射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

  今年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的驗收之年。回顧來時路,人們不禁要問——株洲為何要建設海綿城市?近三年做了哪些探索?未來又該如何走好海綿之路?知株俠一並為讀者答疑解惑。

  一件更重裡子、更利長遠的好事

  海綿城市有什麼好處?通俗來講,海綿城市,就是把城市當作生命有機體,像海綿一樣“會呼吸”。平常的時候,它能像海綿吸水一樣,把雨水收集起來,儲存到城市的各個“小池塘”或者地下的蓄水層裡。等到天氣干旱或者城市需要用水的時候,它又能像擰海綿一樣,把儲存的水慢慢釋放出來,供城市使用。

  株洲為什麼要建海綿城市。

  株洲是全國唯一以三點水“洲”字命名的城市,因水得名,以水為脈,中心城區水系發達。近年來,隨著株洲城市發展不斷加快,城市水環境中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採取系統化、全域化的手段破解難題。

  首先是現實所需。

  不少市民都記得2019年“7·6”特大暴雨洪災,彼時湘江干流株洲站洪峰水位達到 44.46米,洪水流量超過了百年一遇,對城市排澇造成很大的阻礙。

  背后的原因就是因洪致澇——湘江流域基本上同屬於一個降雨分區,城市內河洪水與湘江過境洪水遭遇概率很高,在湘江洪水期間,城市內部水系水位抬高,容易形成洪澇交織的困局。

  其次是民生所盼。

  株洲不少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久遠,道路破損嚴重,停車位數量不足,公共區域基本無海綿設施,環境品質不高。而海綿城市建設則強調生態優先、系統治理,將綠色基礎設施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讓城市更有韌性更宜居。

  例如,在金山建寧港示范片區的改造中,通過建設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生態濕地等海綿設施,不僅解決了內澇問題,還提升了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帶動了周邊土地增值和產業升級。

  海綿城市建設好處多多,株洲自然不遺余力爭取政策支持。2022年5月20日,市委書記曹慧泉,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恢清親自參與視頻答辯。最終,株洲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按照相關文件要求,成功申報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的,中央財政按區域對示范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對於地級及以上城市,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10億元。

  知株俠了解到,這是株洲建市以來單個項目獲得中央補助最多的項目。可以說,對於海綿城市建設這件更重裡子、更利長遠的好事,全市上下鉚足了“一定干好”的勁。

  把城市輕輕“放”到自然

  株洲堅持打造“會呼吸”的城市總目標,以內澇治理為核心,謀劃了“一協同三示范”的實施路徑,即老工業城市海綿化與城市更新協同推進、都市圈生態共治示范、洪澇污系統化治理示范、全要素精細化管控示范。

  把城市輕輕“放”到自然之中,經過3年示范城市建設,株洲答卷怎樣?

  累計實施135個示范項目,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達到46.8%,城市防洪與排水防澇韌性顯著提升,易澇積水點實現動態消除,城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污水收集效能穩步提升,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全面完成示范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更直觀點,株洲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經受了一次次極端天氣的考驗。

  3月20日,市人大2025年第二期“人大大講堂”集中學習海綿城市建設有關知識時,兩組照片讓大家很是震撼。

  第一組是 2016 年 6 月,株洲市發生 214 毫米的特大暴雨,全城共有多處交通阻斷,先后數百輛小車受淹熄火,其中,石峰區建設北路的杉木塘涵洞積水達三米多深。

  第二組是 2024 年7月,株洲受“格美”台風過境影響出現特大暴雨,中心城區 24 小時最大降雨量 340 毫米,降雨峰值時部分路段出現了短暫的積水現象,但在完善排水體系和應急管理保障下,積水區段退水迅速,全市1小時后交通基本恢復正常,未產生重大事故損失與人員傷亡。

  株洲海綿城市建設成效,洋溢在居民的笑臉上。

  在海綿城市推進過程中,株洲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結合老舊小區內的違建拆除和公共綠地整治,配套建設海綿化的公共活動空間,實施海綿型建筑與小區項目70余個。

  以荷塘區公交小區為例,將海綿設施建設與違建拆除、屋面維修改造、雨污分流改造、道路及休閑廣場提質改造等相結合,利用小區現有高差條件,系統提升小區內的整體環境和景觀效果。項目雖小,但居民非常滿意,效果很好。住建部相關領導調研株洲海綿城市建設時,充分肯定株洲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是“設施朴素、成效顯著”的民生工程。

  “小海綿”還擠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大產業”。

  萬豐湖濕地公園建設中,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布局海綿設施,通過“源頭+末端、集中+分散”的模式,提升蓄水、滲水和淨水能力,使得流域生態韌性大大提升。

  萬豐湖曾經的一塊荒地經海綿化互動改造變海綿公園。通訊員供圖

  詳細了解萬豐湖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后,知株俠對“培育一流海綿產業”有了更具象化的了解。項目結合株洲市的工業本底條件,採用了大量的本地特色化產品和材料,如雨水資源化設備、PC透水磚、透水混凝土、波紋管、線性溝及蓋板等。

  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推進以來,株洲全鏈條孵化本土企業、助推產學研用深度合作、鼓勵新技術與新材料等應用推廣,相關做法入選住建部辦公廳印發的《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

  以南方閥門為例,先后開發了雨水回收利用裝置、液動下開式堰門、綠色雨水收集口、初期雨水分流裝置等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產品。

  株洲德鑫公司,原是一家綠色建材企業,主要生產多排孔對齊式陶粒混凝土保溫砌塊。2024 年,德鑫公司通過產學研合作平台,與湖南工業大學聯合研發了蓄水型縫隙式透水磚,被採用於海綿道路的示范工程。

  法治化護航“海綿城市建設”

  知株俠認為,海綿城市不僅僅體現在一個個獨立的建設項目,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對照更高標准,株洲的海綿城市建設之路同樣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立法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海綿城市建設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尚未做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海綿城市相關設施運行維護沒有標准和規定﹔危害破壞海綿城市建設設施的行為,沒有形成約束和責任機制。

  部分水系被填埋、侵佔、阻斷等問題仍然存在。在天元區,有居民反映部分區域因上游水系在地塊建設開發過程中未按規劃形成明渠,現狀水系被侵佔后,高排區的雨水沒有出路,隻能匯入低排區,導致產生積水問題。

  這一點在《株洲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草案)》審議意見中得到體現——株洲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仍存在的規劃建設標准不高、設施建設質量把控不嚴、設施運行維護不到位等問題。

  株洲下一步計劃重點圍繞“一江八港”,以流域為單元打包綜合治理,持續推進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保障長株潭都市圈飲用水水源安全和長江中游水環境安全,持續提升城市的生態、宜居、韌性水平。同時,以“雨污一體”“廠網一體”為導向持續完善排水體系。

  “更重要的是,以法治化推動株洲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知株俠了解到,株洲將以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立法,助推系統解決一批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

  比如,海綿城市建設和管理涉及政府及多個行政部門,株洲將通過立法,將政府及各部門職責法定化,把各部門協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進行清晰界定。

  各類專項規劃銜接融合的問題也是立法關注的重點。未來,各部門在組織編制交通綜合、綠地、水系、防洪排澇、停車場等專項規劃時,需要與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充分銜接。

  當然,海綿城市建設並非一蹴而就,更需要久久為功。知株俠相信,隻要每個部門、企業積極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每個人都積極保護海綿設施,城市將不再是鋼筋水泥下冷冰冰的建筑,而是真正回歸自然后“會呼吸”的幸福之城。(記者/鄧偉勇)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