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社會

湖南長沙:“三個高地”涌新潮 “兩個融合”譜新篇

2025年04月08日15:22 |
小字號

湘江為帶,新潮奔涌﹔岳麓為峰,拾級而上。湖南省長沙市聚焦打造“三個高地”——“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和加快“兩個融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目標,創新實干、奮勇爭先,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長沙實踐。

在長沙,躍動著先進制造的強勁脈搏

深深期許,重任千鈞,在向“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攀爬新征程中,長沙制造業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蹄疾步穩、奮勇前行。

將130輛小轎車一次性抬起、提升到70層樓的高度,依靠什麼機器才能做到?中聯重科研發的全球最大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就有這樣的力量。平均每6分鐘下線一台挖掘機,每7.5分鐘生產一台高空作業機械,每18分鐘制造一輛汽車起重機……長沙正加速向智能制造之城邁進。

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長沙始終把制造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2015年在全國率先出台《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完善長沙制造業發展頂層設計﹔2021年,出台《長沙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全方位擘畫長沙制造業發展新藍圖﹔2025年1月1日,《長沙市促進工程機械產業發展條例》正式實施,為長沙市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目前,長沙打造了工程機械、先進儲能材料、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6大千億級制造業集群,累計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個。在2024年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中,長沙位列第六,全球工程機械企業50強有5家企業在長沙。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興未艾。長沙走好規劃“先手棋”,圍繞后勁大、動力強的新興產業重點落子布局,絕大多數龍頭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已駛入數字化轉型“快車道”。長沙“智造”步履鏗鏘,奮力奔跑﹔憑借前瞻布局、果敢創新,長沙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上奮楫揚帆,鍛造“鋼筋脊梁”。

在長沙,奔涌著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

扛牢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使命擔當,長沙吹響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嘹亮號角。

湘江科學城湘江院士港、科技服務中心等項目實現封頂,自貿區長沙片區鬆雅湖未來科技城建設如火如荼,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實體化運行、網易(長沙)數字產業中心等重大項目投入運營,科大金霞基地開福科創谷、中國商飛長沙航空產業及研發基地等取得階段性進展,大澤湖基地海歸小鎮研發中心完成一期主體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一城一區三基地”建設馬不停蹄、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成為長沙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亮麗的風景。

以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為牽引,以“功能布局基於全球、研發任務源自全球、研發資源來自全球、研發成果用於全球”為戰略定位,長沙出台《關於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實施意見》,提出研發企業(中心)集聚工程、戰略平台支撐工程、創新能級提升工程、產業集群賦能工程、成果轉化增效工程、科技人才強基工程、創新環境優化工程等“七大工程”,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高品質創新生態加速形成。

86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力以赴、加速前行,為長沙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1+2”國家實驗室培育體系加快構建,高能級科創平台布局不斷完善,長沙在戰略科技領域的前進步伐愈發堅定﹔湖南湘江新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國家級戰略平台集聚長沙,匯聚起源源不斷的創新要素。

創新永無止境。在科技創新“新賽道”上,敢為天下先的長沙一展宏圖、突圍奮進,以領先中部的作為、領軍全國的勇氣、領跑世界的胸懷,向著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大步邁進。

在長沙,激蕩著改革開放的奮進旋律

一艘在印尼海域被打撈上岸的“黑石號”沉船中,5萬余件長沙銅官窯瓷器驚艷世界,講述著長沙開放的故事。早在1000多年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長沙造”瓷器便駛向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

流動的長沙,便是開放的長沙。虞公港一期工程開港,大幅縮短貨物運輸時間、距離,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等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動力﹔中歐班列(長沙)累計開行超過5500列,連續4年保持千列規模,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4年長沙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樞紐。班列御風飛馳,港口船行如梭,航班起降繁忙,長沙構建陸、水、空立體交通體系,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速走向世界。

由“內陸腹地”到“開放高地”,長沙不斷深化對外開放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2020年9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成立,79.98平方公裡的自貿區長沙片區,成為湖南打造內陸地區開放新高地的主陣地。探索工程機械再制造體系改革,建設工程機械再制造及維修基地,破除工程機械再制造及維修行業“散、亂、小”的痛點,激發市場活力﹔加快新型易貨貿易發展,助推湘非經貿深度合作,助力湖南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長沙片區集成式制度創新賦能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作為全國自貿試驗區中唯一定位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自貿片區,長沙片區深耕對非經貿合作,依托中非經貿博覽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兩大國家級平台,長沙對非合作駛入快車道。

2024年,長沙實際使用外資27.9億美元,佔全省60%﹔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23家,同比增長8.3%﹔與36個國家的5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經貿合作城市,國際經貿“朋友圈”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開放拓空間、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謀大局,長沙走出了一條內陸省會城市的開放發展之路。

在長沙,演繹著文化傳承的精彩篇章

長沙,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湖湘文化的根脈、革命真理的火種,歷史的回響與現代的潮音在此匯聚交織。長沙牢記囑托、主動作為,著力答好兩道融合命題,持續擦亮三張文化名片,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

千年文脈,弦歌不絕。近78.5萬件(套)可移動文物、2356處不可移動文物、1366個普查登記非遺代表性項目……長沙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以尊崇之心摸清家底,以長效之制系統保護,以歷史文化滋養城市文明、賦能城市發展。做好頂層設計,深入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六大工程”,出台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保護條例﹔抓好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長沙簡牘文化片區等重點項目,湘江文化遺產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正式啟動﹔堅持創新賦能,讓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百年公園天心閣“煥新升級”,杜甫江閣“點燈”亮相,太平街、潮宗街等老街巷煥發“年輕態”。

“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在湖南第一師范,在雷鋒紀念館,在岳麓書院……來長沙的游客,半數以上是青春的面孔,他們用屬於“00后”的方式打卡心中的“長沙紅”。深耕紅色沃土,講好紅色故事,長沙主動作為。民族歌劇《半條紅軍被》全國巡演,實景演出《恰同學少年》入駐橘子洲,長沙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魅力不斷彰顯﹔加強資源整合,推進紅色研學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紅色旅游品質不斷提升﹔紅色景區開展志願宣講,將紅色旅游景點打造成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黃興故居等150余處革命文物保護項目全面竣工,新民學會舊址詩詞文化牆廣受好評……這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裡,星羅棋布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長沙最耀眼的精神底色。

科技賦能,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長沙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從本土花鼓戲院團借助全息投影與5G直播技術打造沉浸式幻境秀《新劉海砍樵》,到用數字技術再現浯溪碑林摩崖石刻風採﹔從利用自主研發的無損Gamma技術,類紙顯示屏可高度還原數字文物細節,到發布數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從布局建設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到設立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投基金……在長沙,文化與科技聯姻,文化產業發展更有靈氣、有朝氣、有熱氣。

湘江潮涌開新局,星城聚勢啟華章。新時代新征程,長沙將乘勢而上、勇立潮頭,奮力開創長沙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唐曙光、岳冠文、劉俊)

來源:黨建網微平台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