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平江:村集體+農戶,產業發展“加速度”

村民黃少如在白術田疏通排水渠。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
趁著天氣晴好,湖南岳陽平江縣龍門鎮大口塅村村民黃少如扛著鐵锨,到白術田裡清理排水溝,鏟除雜草。
“前些天下雨,我看田裡轉了一圈,發現有地方淤堵。天一放晴,就趕緊來疏通。白術苗就怕積水被淹!”黃少如60歲,去年他種植2畝白術,獲得3.2萬元分紅。今年他又增加了1畝,眼下正加緊做好田間管理。
白術是平江特產。2020年,“平江白術”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2022年,被列入湖南省道地藥材目錄。
龍門鎮大口塅村四面環山。高聳的山體擋住南方暖流,又阻住北方冷空氣入侵,形成了夏季不熱、冬季不冷的山地小氣候,十分適宜白術生長,是平江白術主產區之一。
過去,這裡白術種植以散戶為主。“種1畝白術,從種苗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要投入5000到6000元。”村黨支部書記李鵬介紹,若要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靠農戶“單打獨斗”,經濟壓力大,技術難統一,還得打開市場,解決銷售問題。
為深挖特色資源潛力,打造富農產業,大口塅村專門到湘西龍山、山東壽光、江西修水等省內外尋經驗,並在村裡多次召開屋場會,集思廣益,聽取群眾意見。最終決定通過“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領辦+農戶參與”的模式,由村集體牽頭,領著大家干,合力把“小白術”打造成“藥香滿徑”的大產業。
定了方向,說干就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精選種苗、集中採購,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實行種苗、土地、技術、收購、銷售“五統一”,承擔所有投入。有意願的農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認領一定面積,但最多不超過5畝的白術,以人工入股,隻負責“種”。
“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減產,村裡承諾每畝兜底收入2000元以上,保障人工工資。”李鵬說。
成本“零壓力”,村民沒了后顧之憂。2023年,在村干部解釋動員下,100多戶居民積極參與進來,和村集體“握指成拳”,利用山地種下50多畝白術。
村裡積極發動老黨員和熱心群眾成立中藥材產業理事會,負責土地流轉、進出賬目記錄、溝通協調等工作﹔編制《平江白術標准化種植手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對白術種植區實行劃片管理,規范種植密度、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邀請省農科院中藥材專家定期進村指導,搭建“專家工作站+本土技術員”團隊,已培養出來8名村級技術骨干﹔村干部還主動出擊,與安徽亳州、湖北武漢等外省市的藥企聯系,進一步拓展市場。
“村集體+農戶”,實現資源整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與過去相比,現在規模化種植,管理更加科學規范,降低了成本,收益大幅提高。”李鵬介紹,大田種植階段,村裡的白術畝均產值達2.1萬元,利潤1.6萬多元。
2024年,大口塅村白術銷售總收入超70萬元。今年1月,趕在春節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舉辦了首屆分紅儀式,種植戶排隊喜領42.5萬元分紅,戶均增收超3500元。
嘗到了甜頭,今年,村裡進一步擴大白術種植面積到200多畝,除了帶動附近10多個村鎮種植以外,還吸引湘陰縣、汨羅市和江西銅鼓縣等周邊縣市來尋訪經驗。
3月初,平江縣農業部門專門發文,要按照“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領辦+農戶參與”這一模式,整合項目資金,進一步盤活荒山、荒土、荒溝、荒丘、荒灘等“五荒”用地,在全縣因地制宜重點打造1萬余畝林下經濟、丘崗經濟、開荒經濟等示范特色產業,帶動更多農戶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
大口塅村集體經濟示范基地。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
長勢正好的白術苗。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