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干眼症”結果是“眼腫瘤”?愛爾眼科專家毫米間拆彈

近日,41歲的張女士攥著厚厚一疊檢查報告,坐在愛爾眼科醫院的診室裡,心情復雜。過去半年,她一直以為自己的眼睛不適是“干眼症”,滴眼藥水卻遲遲不見好轉。
更讓她沒想到的是,輾轉多家醫院后,最終確診為“眼腫瘤”——右眼視神經鞘腦膜瘤。
誤診半年:腫瘤的“障眼法”
一年前,張女士就發現右眼常有異物感,尤其在長時間用眼或干農活時,像有砂紙摩擦,還伴隨脹痛和視力模糊。她上網查詢后,自行診斷為“干眼症”,並堅持滴眼藥水緩解。然而半年后,症狀突然加重:右眼視力急劇下降、眼球轉動疼痛,甚至右眼逐漸突出。
她先后在縣城醫院和省三甲醫院就診,卻得到不同結論——有的懷疑“顱腦損傷”,有的聲稱“視神經正常”。最終,經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黑龍江省區副總院長郭慶教授詳細檢查,才揪出真凶:視神經鞘腦膜瘤。而此時,她的右眼視力已降至0.04,幾乎失明。
400倍顯微鏡下成功“拆彈”
由於視神經鞘腦膜瘤位置特殊,緊鄰視神經、頸內動脈及顱內重要結構,被稱為“眼科手術的禁區”。這類腫瘤會逐漸壓迫視神經,導致不可逆的視力喪失﹔若向顱內蔓延,可能引發顱內壓升高、腦組織受壓,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面對這一挑戰,哈爾濱愛爾眼科醫院眼眶病團隊專家經過嚴密的探討,決定採取難度較高的“外側開眶術”。通過眼眶外側壁入路,直接暴露腫瘤,避免對視神經的牽拉。
手術中,郭慶在400倍顯微鏡下,用比頭發絲還細的鑽石刀逐層分離腫瘤與神經。憑借精准操作,團隊成功切除腫瘤,且未損傷周圍神經纖維。術后復查顯示,張女士右眼視力提升至0.08,較術前“盲眼”狀態明顯提升,可以辨認眼前手指數量、自主行走避讓障礙物等,實現基本生活自理。
郭慶指出,視神經鞘腦膜瘤多發於中年女性,雖是良性腫瘤,但有惡變風險。他提醒,若出現單側視力下降、眼球突出或轉動疼痛,務必盡早就醫。早期手術聯合放療,可最大限度保留視力,避免腫瘤侵入顱內危及生命。
公益援助:為困難患者點亮希望
由於手術費用較高,而張女士家庭經濟困難,郭慶通過“眶護光明”——眼腫瘤眼眶病公益救助基金為她申請了補助,大幅減輕了負擔。
據悉,“眶護光明”——眼腫瘤眼眶病公益救助基金由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聯合愛眼公益基金會共同設立,以幫助眼腫瘤及眼眶病患者(含甲狀腺相關眼病、眼眶腫瘤、眼眶骨折、眼眶炎症等)獲得及時的救助和規范的治療。自2022年啟動以來,該基金已幫助眾多眼腫瘤及眼眶病患者獲得及時治療。
近年來,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引進碩博醫療團隊,為眼眶病、眼腫瘤患者提供了強大的專業保障,團隊首次將眶減壓手術引進國內,並在國內率先開展甲狀腺眼病眶減壓術聯合角膜移植術等高難度手術,同時在眼科影像診斷、眼部腫瘤及眼眶病綜合診療、眼眶惡性腫瘤綜合診療、眼眶骨折、甲狀腺相關眼病個性化精准減壓、導航輔助鼻內窺鏡下視神經管減壓術等領域均擁有豐富經驗。目前,該團隊已經成為國內眼眶病眼腫瘤領域最主要的力量之一,為疑難眼病患者保駕護航。(陳瑩)
來源:愛爾眼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