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雙清區龍須塘小學:把課堂搬到戶外,讓教育走在春天

![]() |
牆壁成為學生表達的舞台(單位供圖) |
踏著春光尋找語文課本裡的詩意,在校園圍牆上隨意涂鴉綻放個性,把校園裡的樹木枝干變成五顏六色的……在這個春天,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龍須塘小學的課程可謂別具一格。
走出教室:把課堂搬進春天裡
春光裡,龍須塘小學2106班的學生蔣然懿寫下一首詩《春日》。在詩的末尾,他寫:小葉子像水滴似的,洒滿了春日的大地。一株野草被小心地粘在詩尾,葉片上尖下圓,恰似顆顆水滴整齊排列。
或趴在長椅上寫字,或在草叢裡捕捉深淺不一的綠,或仰頭分辨形狀各異的花兒……“孩子們,我們一起去戶外找春天!”隨著2106班語文老師李佳潔的一聲召喚,詩歌創作的課堂就這樣搬到了春天裡。一首首稚嫩的、描繪春天的詩,在孩子們的筆下“流”出。
“我們鼓勵各學科的老師們積極打破學科界限,充分拓展教育的空間,豐富教育的形式,在教育過程中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龍須塘小學校長黃飛球介紹道,該校一直致力於將在大自然中探尋美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
就在不久前的清明假期,該校還開展了“無作業日”活動——所有學科不布置任何課外書面作業,鼓勵學生們走進大自然,尋找那些能夠用於作畫、寫詩的素材。“一開始我們也擔心沒了作業,學生們會不會完全放鬆了。但后來大家交上來的畫作遠超我們的預期。”大隊輔導員鄧目偉介紹學生作品時,語氣裡滿是自豪。有的學生把普通的石頭精心畫成五彩斑斕的模樣,有的學生巧用香椿子拼成了新潮的發型……每一個作品都展現出了非凡的創意。
持續擴大課堂教學的“半徑”,將思政課堂開在姚喆故居,讓常規課堂走出教室的局限,在龍須塘小學,這樣將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相連的探索從未停歇……
牆體涂鴉:在沉浸式課堂中讓美術課更“美”
“金榜題名!祝我們畢業班乘風破浪!”
“我畫的是星空,有極光閃耀的星空!”
……
在龍須塘小學新建的校園涂鴉區內,1904、1905班的學生們手持勾線筆、顏料刷,在圍牆上專注創作。或俯下身細致勾勒圖案輪廓,或揮動顏料刷為畫面上色,原本空白的兩面牆逐漸被五彩斑斕覆蓋。
“從以前繪制校園石墩開始,我們發現這種開放式創作不僅能提升繪畫技巧,更能成為情緒的減壓閥。”美術老師賀敏介紹道。留意到畢業班學生面臨升學、離別等壓力出現心理波動,她將課堂搬到戶外,讓圍牆成為流動的畫板:“當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創作時,畫筆就像他們與世界對話的媒介。”
這場別開生面的美術課,正是龍須塘小學探索“五育融合”教育實踐的生動縮影。學校以美術課程為載體,將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掌握繪畫技能的同時,通過自由創作釋放壓力、表達自我。正如學生申奕冉所言:“把對同學的祝福和對未來的憧憬留在牆上,畢業好像變得更有儀式感了。”
此次涂鴉活動的成功實踐,為學校深化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據了解,龍須塘小學計劃將涂鴉區打造成常態化的“開放式藝術課堂”,鼓勵學生參與公共圍牆、樹木等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讓每一面牆壁都成為學生表達的舞台。
地面彩繪:點亮課間十五分鐘
走進校園,入目就是五彩斑斕的地面。每當下課鈴聲響起,寧靜的校園瞬間沸騰。學生們或三五成群玩著蘿卜蹲,或輕盈地跳著格子,又或踏著“雪山”“草地”敏捷地進行斜線跑。那一塊塊彩色地面游戲區域,便成了一片片歡樂的海洋。
為充分挖掘學校的活動資源,龍須塘小學因地制宜、精心規劃,將各類體育活動、游戲圖形巧妙地描繪在校園的每一處地面上,真正做到了讓運動觸手可及、無處不在。
跳房子的格子裡藏著交通安全、防溺水等生活常識,“重走長征路”主題區域將課本中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歷史場景生動地具象化在地面上。學生們在游戲中悄然記住防溺水知識,在運動中沉浸式感受革命歷史。
“以前學生們課間隻能趴在地上玩玩彈珠,每天衣服上都是一身灰,還沒得到鍛煉。”鄧目偉笑道:“現在好多了,學生們一下課就往游戲區跑,反應速度、協調能力和平衡感都能有效鍛煉。”
從大力發展古箏等特色教育,到深度開展跨學科主題課程開發﹔從扎實推進“五育並舉”,到逐步實現深度融合的“五育融合”……龍須塘小學正以“破界”思維重構教育場景,通過跨學科融合、空間再造、實踐創新等多維探索,將智育的深度、體育的力度、美育的溫度、德育的厚度與勞動教育的實度編織成網,構建起“處處是課堂、事事皆教育”的開放式育人新生態。(蘇微)
![]() |
課間學生們在玩著蘿卜蹲(單位供圖) |
![]() |
畢業班學生在校園涂鴉區內自由創作(單位供圖) |
![]() |
2106班學生的詩作《春日》(單位供圖) |
![]() |
2106班的學生在戶外上語文課(單位供圖)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