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紅”輝映奮斗之路
——湖南省軍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鑄魂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四月的瀟湘大地,山嶺間火紅杜鵑迎春怒放。高鐵長沙南站西出站口,百米長的“開國元勛及將帥牆”成為往來旅客的注目焦點,百余位湘籍革命先驅的圖文事跡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旅客駐足留影。
這片孕育了毛澤東、劉少奇等偉人的紅色熱土,承載著秋收起義、通道轉兵等重大革命歷史坐標。如今,湖南省軍區攜手地方政府啟動紅色資源保護專項行動,通過“歷史+革命+現代”三位一體的文化融合,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系列紅色教育基地成為熱門打卡點,沉浸式教育課堂屢掀學習熱潮,紅色主題文藝演出場場爆滿。這種創新實踐既夯實了官兵理想信念根基,更在全社會激揚起愛國崇軍的時代強音。
創新文化宣講形式 聲聲入耳
“桐梓山上薪火傳,革命兒女心相連,紅旗招展上井岡,跟著毛委員打江山……”日前,湖南省衡陽警備區組織開展“講紅色故事 唱強軍贊歌”紅色文化宣講活動,衡南縣桐梓山民兵宣講分隊自編自導的情景劇《薪火》贏得滿堂彩。演員們身著表演服飾,用接地氣兒的話語、有干勁兒的表述將桐梓山工農游擊隊轉戰井岡山的革命歷程搬上舞台。
讓紅色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湖南省軍區推出“講紅色故事 唱強軍贊歌”紅色文化宣講活動,打造群眾性紅色文化宣講品牌。自2024年4月14個市州同步啟動以來,共進行百余場選拔活動,創作出數十部的紅色文化宣講作品。這些宣講作品融合了史實精度、藝術溫度、科技維度,打破單一的傳統教育模式,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受到軍地歡迎。
“讓‘有意義’的紅色故事更‘有意思’,這樣的紅色文化育人形式更容易被官兵接受。”該省軍區領導介紹,近年來,針對傳統的紅色課堂形式單一、官兵和社會群眾興趣不高的實際,他們採取“文藝+紅色”“文化+科技”等形式,發動官兵和民兵積極創作,將紅色文化融入舞蹈、音樂、詩歌、戲曲等文藝元素,運用現代的舞台呈現形式,打造出一系列耳目一新的紅色宣講作品。
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全軍挂像英模張超生命最后時刻的“抉擇”﹔湖南早期共產黨員、“秋瑾式巾幗英雄”柏忍的“忍與不忍”﹔雙槍女杰伍若蘭的“寧死不屈”……一台台情景式文藝演出,在聲光交織的舞台上構建起跨越時空的英雄對話。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犧牲奉獻的故事,讓不少現場觀眾熱淚盈眶。許多節目先后被選送到主題教育、新兵歡送會等時機展演。
12支紅色民兵宣講隊穿梭於湖南省100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景區、紅色場館。講解員們以“民兵+宣講員”雙重身份創新演繹紅色故事。《“南方抗大”精神永放光芒》《迷彩十八洞》《您還記得嗎》等優秀作品每年在三湘大地演出百余場,讓紅色教育浸潤鄉土。
科技創新為紅色教育注入新活力。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技術團隊使用AI修復技術和黑白圖像上色技術讓1964年版黑白電影《雷鋒》重煥光彩。據了解,《國歌》《毛澤東在1925》等多部紅色經典電影的高清修復工作已完成。這些經過精心修復的電影,被送到學校、軍營,成為紅色育人的新載體。
精心打造教育課堂 久久為功
“兩把菜刀鬧革命、南昌起義當先鋒、長征路上護火種,賀龍元帥用一生詮釋對黨的忠誠。”
2月28日,在湖南省軍區禮堂內,賀龍紀念館副館長覃章衡以鮮活的歷史細節,為官兵勾勒出開國元帥波瀾壯闊的革命人生。這是“瀟湘紅色文化大講壇”再度啟動的首場專題講座。
該省軍區政治工作局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啟動以來,大講壇已邀請20余位紅色場館專家,系統梳理湖南革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跡。通過深挖歷史細節、還原生動場景,讓紅色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
“把紅色歷史講透,才能真正理解革命前輩的初心使命,進而引發官兵共情共鳴。”該省軍區領導介紹,“瀟湘紅色文化大講壇”開講一年來,先后邀請多名當地紅色場館專家學者,系統梳理湖南革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跡,通過深挖歷史細節、還原生動場景,讓紅色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
教育創新不止於傳統課堂。在雷鋒故鄉望城區,開放式“雷鋒大講堂”累計舉辦專題講座150余場,邀請雷鋒戰友、道德模范等作為主講人,使“像雷鋒那樣當兵”成為當地特色征兵品牌。線下課堂亮點紛呈,線上微課同樣精彩。韶山女子民兵宣講隊則依托新媒體平台,推出“五紅”系列微課,通過實景拍攝、故事演繹等方式,目前已有多期閱讀量超過“10萬+”。
“這些紅色課堂各有特色,各取所長,讓紅色歷史既能講得透又能記得住。”省軍區領導表示,通過構建“專家講理論、官兵講故事、群眾講變化”的教育矩陣,運用線上線下融合傳播,讓紅色歷史真正入腦入心。建設紅色精品課“資源池”,為部隊和地方的常態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多維傳播格局 代代相傳
街頭巷尾的黨史軍史長廊,“強軍號”公交專線穿梭城市主干道,高鐵站廳的紅色展覽吸引旅客駐足……近日走訪湖南多地發現,浸潤式的紅色文化場景正成為三湘大地獨特風景線。
湖南省軍地聯合打造“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將紅色文化深度植入城市肌理。2020年建成的懷化鶴城區國防教育中心,通過“國防教育長廊”“百年紅色懷化館”等主題展區,以圖文形式生動再現“通道轉兵”“湘西剿匪”等歷史事件。五一前夕,前來研學的師生在軍事體驗館參與真人對抗,在文物展櫃前觸摸歷史溫度。該中心已成為懷化市愛國主義教育的“打卡地”、國防教育的“網紅地”。每逢節假日和周末,前來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
“紅色基因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必須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湖南省軍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按照“一地一特色”的思路,已組建雷鋒民兵分隊、張超民兵先鋒連等20余支紅色民兵分隊。去年7月洞庭湖堤防決口險情中,張超民兵先鋒連連續奮戰數小時,修筑堤壩、封堵管涌、轉移群眾……在“半條被子”故事發源地汝城沙洲村,民兵服務隊幫扶困難學生,幫助村民整治鄉村環境,開發紅色旅游產業,以實際行動傳承“半條被子”的溫暖,續寫了新時代民兵服務人民的動人篇章。
如今,從長沙橘子洲頭到湘西十八洞村,從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到通道轉兵紀念館,星羅棋布的紅色地標構筑起傳承紅色基因的立體網絡。(卜韜 李亮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