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南 | 科技+產業 稻田裡來了年輕人!

大湖之南 | 科技+產業 稻田裡來了年輕人!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孫超
四月的洞庭湖平原,平疇千裡,泥浪翻滾。
上陣父子兵,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1988年出生的村民黃海岸和父親配合完美。一個駕駛機器轉向精准,一個遞送秧苗動作干練。在插秧機蕩起的漣漪中,新綠色的秧苗已經穩穩挺立。
黃海岸原先在外地開貨車,去年卻決定回鄉種田,而且一上來就干大的。插秧機、植保無人機、旋耕機、收割機,全部配齊。
“父母年紀大了,我們這一代人到了要接手的時候了。”黃海岸說。更關鍵的是,村裡有一幫年輕人已經為他“打好樣”,心裡的確有底。
說話間,年輕種糧人中的領頭人,億澤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1994年出生的陳帥宇來了。
“老兄啊,今天作業面積上來了吧!”陳帥宇一身短打扮,剪個平頭,干練的樣子已經是個農田老把式。
“我是你一把手教出的徒弟,肯定差不了。”黃海岸說。機器旁,兩人一番合計,信心更足:黃海岸新買的插秧機,到4月21日作業收入已經超過3萬元,忙完春耕這一季差不多就能回本了。“靠新技術、新模式種田,確實能致富!”
黃海岸返鄉前,曾到合作社取過經。新技術指的是機械化、智能化。新模式指的是糧食生產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
傳統種植模式畝均效益不高怎麼辦?良種良法良機三管齊下,合作社經營的土地,每畝利潤保底四五百元。起步階段資金不夠怎麼辦?合作社的資金池也能伸出援手。
目前,陳帥宇牽頭的糧食生產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已有600多位社員,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這在同類合作社中,算得上是相當“低齡”。
靠什麼吸引這麼多年輕人來加入?“我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証。”陳帥宇說。
2015 年,21 歲的陳帥宇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大學畢業后回鄉種田。當時的謝家鋪鎮,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田裡種的都是普通稻,種源繁雜,產量不高,不是個“有前途”的行業。村民們也對這個 “毛頭小子” 的選擇充滿質疑:“大學生回來種地,能有啥出息?”
“新一代有新一代的搞法,得用科技和產業思維。” 陳帥宇拿出大學創業攢下的錢,一邊跟著父親當糧食經紀人闖市場,一邊學習水稻育種、機械化作業。第二年就流轉 300 畝農田試種優質稻。
作為當地最早吃現代化種糧這個螃蟹的人,他“踩的坑”也是最多的。“每天早出晚歸,晒得脫皮、流鼻血甚至中暑昏倒在田埂上。”陳帥宇說。2016 年暴雨沖毀秧苗,損失 20 余萬元﹔2017 年市場波動,稻谷滯銷。但探索沒有停止。
緊緊圍繞良種、良法、良機,終於看到了曙光。優質稻畝產干谷600多公斤,比普通稻畝均增收200多元,用實實在在的收益打動了村民。“原先的種糧老把式們不光服了,還開始模仿我、跟著我。”
陳帥宇索性帶著大家一起干,社員需要的農資,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田間需要機械作業,可隨時找合作社﹔產出的稻谷,直接由億澤農業公司收購。農戶從中受益——農資供應平價讓利,稻谷高於市場價收購返利,加工大米銷售利潤分紅。“尤其注意吸收頭腦靈光,又能吃苦的同齡人加入合作社,不能讓種糧人出現年齡斷層。”
種好了糧,從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陳帥宇開始琢磨整條產業鏈上的門道。
七八輛十八米長的大卡車停在大米加工車間,白花花的大米“立等可取”。全自動精米生產線發出隆隆聲響。點按幾個按鈕,從稻谷脫殼到包裝入庫全程管道輸送,一氣呵成。“傳統加工需要20人,現在全流程機械化,效率提升5倍。” 陳帥宇說。
再過幾天,陳帥宇的企業裡又要迎來湖南文理學院、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的30多名大學生。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陳帥宇正組建一支新媒體團隊。
“農業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講好品牌故事,建立起網絡傳播銷售渠道。這是接下來我要做的另外半篇文章。” 陳帥宇說。
網絡直播間有千千萬,怎麼才能脫穎而出?在陳帥宇看來,目前答案還不清晰,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就像10年前他返鄉種田一樣。
“年輕人返鄉創業,有點像稻種在暗室催芽。你並不知道哪一顆種子會先發芽,但一旦有那麼幾顆,距離全面發芽也就不遠了。”陳帥宇說,“在青年賦能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們願意成為那顆努力發芽的種子。”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顏珂
文字作者:孫超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