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湖南首個規模化平原混塔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

2025年05月01日13:27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湖南首個規模化平原混塔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攝
湖南首個規模化平原混塔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攝

人民網常德5月1日電 (記者林洛頫)“常德鼎城風電項目最后一台機組並網發電。”4月30日,湖南省首個規模化平原混塔風電項目——常德鼎城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標志著湖南平原地區風能開發取得重大突破,也為湖南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注入綠色動能。

據了解,常德鼎城風電項目由國家電投集團五凌電力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共安裝40台單機容量為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200兆瓦,設計年發電量為4.18億千瓦時,相當於為14萬戶家庭提供全年的清潔電力。

“項目採用混合塔筒結構,機艙高度160米,設計年利用小時數達2088.5小時,每年可節約標煤1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4.6萬噸、二氧化硫42.2噸,對於推動湖南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區域能源結構具有積極意義。”五凌電力湘西北區域維檢中心副主任兼項目經理王啟明說道。

由於常德鼎城風電項目地處洞庭湖區邊緣的十美堂、蒿子港和中河口三鎮交界,海拔約34米。整個風電場南北長約30公裡,東西寬約15公裡,平原開闊、水網密布,是典型的低海拔沖積平原,相比山地建設風電機組更具挑戰性。

這使得常德鼎城風電在施工條件、工程技術、設備運輸等方面進行了多個首次嘗試。為克服地下粉砂層易塌方、基坑難成型等一系列地質難題,項目團隊聯合設計、施工、監理等多方力量,創造性地採用“外圍井點降水+木樁支護+黃土換填+支模護壁”的綜合治理方案,成功破解基坑開挖難題。

面對風機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易開裂這一常見質量通病,項目團隊與實驗室密切配合,反復試驗優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水化熱、選擇合理施工時間及強化養護工藝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基礎混凝土裂縫風險,全流程細化控制,確保了工程質量安全。

常德鼎城風電是湖南首個採用混合塔筒結構的規模化平原風電項目,技術新、工藝復雜、經驗少,團隊以“零起步”的姿態迎難而上。項目在塔架設計中採用免灌漿干式連接分片預制裝配混塔技術,單片最大重16噸,混凝土塔筒部位高達131.7米,具有運輸便捷、拼裝高效等優勢。

為保障混塔裝配質量,項目部組建混塔吊裝QC小組,創新實行管片建檔立卡,編制了混塔吊裝現場指導手冊,實行一機一策、一機一小組、一環一驗收、一日一巡查管理模式,同時引進了專業咨詢公司對混塔高空對接的質量進行實時監督。

五凌電力新能源分公司副總經理何峰表示:“我們在混塔吊裝過程中,單台混塔吊裝時間控制在7天左右,每個環節質量可控、可追溯,報廢率、拼裝誤差等關鍵指標遠優於行業標准,刷新了湖南新能源建設新記錄,為湖南風電項目積累了寶貴經驗。”

平原風電項目的挑戰不僅來自技術層面,更來自地上的協調工作。常德鼎城風電項目覆蓋5個鄉鎮,機位分布分散,交通組織難度大。為保障大件設備運輸順利進行,項目團隊累計修建及加固道路80公裡,布設鐵塔362基,運輸葉片、機艙等核心部件達300件。

項目黨員突擊隊主動下沉一線,與當地村民保持密切溝通,主動上門與村民溝通解釋,建立良性互動機制。通過積極協調土地使用、施工擾民等問題,以實際行動踐行責任擔當,為項目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風機吊裝作業作為整個項目的關鍵環節,對施工組織、安全保障提出了極高要求。對此,常德鼎城風電項目採用“5+7”協同作業模式,共投入各類起重設備36台﹔項目部建立主吊安全小組負責制,每台風機均設專項監管小組,由業主、總包、監理和分包單位人員組成,吊裝全過程實施“旁站+巡查”雙重監督機制,嚴控安全風險,確保高空吊裝安全高效。

如今,40台風機矗立在洞庭湖畔,風輪迎風旋轉,源源不斷地將清潔能源輸送入電網。風電場設計全年發電量超過4億千瓦時,推動了常德電網多元化結構的持續優化﹔也給當地文旅產業增添了一個新的“打卡點”。

五凌電力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李賢明介紹:“常德鼎城風電的並網發電可看成是風刮來的‘效益’,不僅為湖南風電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將給未來新項目提供示范效應及實際案例,也為全國類似地區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混塔+平原’風電建設樣本。”

風力發電機屹立在田野中。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攝
風力發電機屹立在田野中。人民網記者 林洛頫攝
風力發電機屹立在田野中。受訪單位供圖
風力發電機屹立在田野中。受訪單位供圖
風力發電機屹立在田野中。受訪單位供圖
風力發電機屹立在田野中。受訪單位供圖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