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文旅

以“知行信”之光,照亮新聞育人新征程——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品牌教育創新實踐紀實

2025年05月13日09:24 | 來源:新湖南
小字號

  五月的岳麓山下,千年學府的古韻與綠意交融,樹葉在風中簌簌作響,仿佛在訴說“朱張會講”的往昔風華。

  這裡,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湖湘文化血脈交融的沃土。為了擦亮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名片,2019年6月,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六度春秋流轉,研究中心以系列講座“廣知”、以征文活動“啟思”、以實踐創新“促行”的教育路徑,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和教育成果導入學生的新聞實踐中,形成了“理論研究-教學成果-人才培養”的品牌特色,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

  (雷躍捷教授接受採訪。通訊員 伍梓琪 攝)

  5月上旬,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在長沙採訪湖南大學特聘教授、岳麓學者、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雷躍捷,聽他講述理論鑄魂、實踐賦能、信仰筑基的融合創新路徑,激勵青年學子和青年教師勇擔時代使命。

  知之深:千年文脈與真理光芒的交響

  為什麼選擇在湖南大學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與教學?

  “我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作為一名湖南人,希望能為家鄉高校的新聞教學工作貢獻一份力量。”面對記者的提問,雷躍捷的回答中,有對家鄉的熱愛與對學術的執著。

  “在這裡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和教學具有天然優勢。”雷躍捷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系,與湖湘文化中“敢為人先”“實事求是”的精神內核高度契合。

  研究中心成立以來,雷躍捷帶領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創新實踐的第一線,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田。

  走進研究中心的辦公室,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學術著作和研究資料。雷躍捷常常在這裡埋頭鑽研,與團隊成員探討學術問題,攻克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

  “雷教授一直身體力行,堅持以高品質科研帶動高品質教學。”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瓊介紹,“6年來,他主講了多門專業主干課程,帶領青年老師開展科研與教學工作,尤其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師資隊伍的培養、課程體系的建構和教學內容的提升。”

  在雷躍捷的帶領下,研究中心先后成功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各1項,一般項目5項,省級教學和科研項目5項,獲得省級以上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3項。

  這些沉甸甸的成果,不僅是研究中心科研實力的見証,更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研究的深入探索和創新突破。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媒介技術迭代、傳播格局變遷和輿論生態復雜的多重挑戰,如何培養出能記錄中國前進發展、適應全球傳播的優秀后備人才,成為擺在高等院校面前的頭等大事。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人的第一價值觀,事關新聞與傳播學院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兼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唐珍名表示,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始終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貫穿於在校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

  學院多次創新性開展各類高端講座,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聯合推出岳麓傳媒論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題系列講座,邀請包括童兵教授等在內的15位名家學者擔綱講授,為學生們打開了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前沿理論和實踐動態的窗口。

  行之實:從“象牙塔”到“煙火巷”的跨越

  “鮮活的理論要付諸實踐,才能產生鮮活的‘生命力’。”雷躍捷深知實踐對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是枯燥而抽象的理論,更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或不變的范疇,而是動態演進,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

  為了給學生們創造更多接觸社會、參與實踐的機會,自2023年起,湖南大學創造性開展了湖南省高校大學生“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踐行者”征文活動,今年即將在湖南師范大學舉辦第三屆。

  這一活動就像一座橋梁,連接了校園與社會,讓學子們能夠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在首屆征文活動頒獎儀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高度評價這一實踐活動,認為“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創新點和突破點”。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三學生呂樂林的實踐經歷,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紙上”落到“地上”的一個縮影。

  2023年暑期,呂樂林參加了“湘江北去”卓越新聞傳播人才見習營活動。活動中,她深入鄉村、社區,與村民們親切交流,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了他們的生活點滴。家門口通路后村民的笑臉、返鄉創業青年眼裡的色彩,這些生動的畫面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心靈。

  “這次活動讓我深切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人民為中心’的深意,我們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傳遞真實的力量。”呂樂林感慨地說。她將這次實踐的思想啟迪轉化成了獲獎作品《聽·湘江北去潮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專業實踐》。在作品中,用細膩的筆觸和真實的情感,展現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屆在湖南大學舉辦的湖南省高校大學生“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踐行者”征文活動在業內引發良好反響后,第二屆在中南大學舉辦時,吸引了來自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名高校學生的目光。比如,賀州學院就有20多名學生參與了第二屆的征文活動。

  據了解,自2023年湖南日報“青春合伙人”項目開啟以來,湖南大學不少新聞學子也積極參與其中,以青春視角解碼時代命題,用創新表達傳遞主流價值。

  “這是在‘行走的思政課’中實現‘專業能力’與‘政治素養’的雙重提升。”雷躍捷肯定地說,這種“校媒聯動、理論筑基、實踐育人”的模式,不僅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范式,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使命擔當。

  信之堅:在價值迷霧中點亮“心燈”

  當前,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在社會競爭、家庭教育、學校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唯功利化學習”傾向愈發明顯。

  如何避免由此帶來的認同危機,成為擺在新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面對記者的擔憂,雷躍捷坦然而堅定地說:“新聞教育不是‘技能教育’更不是‘廉價教育’。”

  他解釋道,新聞教育中的技能培養是“器”,理論修養和文化素養是“道”,隻有“器”與“道”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有創新思維和前瞻視野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新聞輿論引導工作。

  當被問到“累不累”時,雷躍捷笑著說:“我的導師今年80歲了,還活躍在教學一線,還在帶博士研究生,還在寫教材,這是終身的事業。”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對於我們新傳學子而言,走好人生路、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一定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

  今年大四的張小林,是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廣告專業的學生,在參加了征文活動后,主動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他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讓他明白了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讓他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社會、關注人民。

  目前就職於新華社湖南分社的羅定康,碩士期間師承雷躍捷教授。回憶起過去兩年的學習經歷,他坦言“為職業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羅定康告訴記者,新華社的工作准則為“先是黨的人,再是新華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讓他在工作中無論是把筆觸和鏡頭對著誰,都能以‘為大局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出發點,在“流量江湖”中做清醒的“擺渡人”。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心靈感受時代脈搏,才能讓真理的力量內化為心中的信仰,進而轉化為發展的動能。

  六年來,在岳麓山的見証下,在湘江水的滋養中,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以“知”為基、以“行”為徑、以“信”為錨,在媒介生態劇變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條“紅專並進、知行共生”的新聞育人之路。

  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兼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唐珍名表示,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的新聞人是時代的“剛需”。研究中心將堅持以學術為綱,開展高水平學術活動﹔堅持以品牌為要,打造“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踐行者”的學術品牌﹔堅持以成才為本,為學院師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學術養分。(曹茜茜)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