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6年入選“人才吸引力百強” 株洲做對了什麼?

株洲人才工作捷報頻傳。
5月9日,智聯招聘與“澤平宏觀”課題組聯合發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株洲位列百強第60位。這已經是株洲連續6年入選“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強城市”。
在各地“搶人大戰”愈演愈烈的當下,株洲做對了什麼?又有著什麼深遠的謀劃?
年輕人眼中的“寶藏城市”
人才流動趨勢是評價一個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根據“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的邏輯,人口持續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似乎成為定律。
此次發布的“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強城市”榜單顯示,得益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略定位,人才持續向東部地區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淨流出。分城市群看,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
作為中部非一線城市,株洲似乎是個“另類”。
對於青年人才而言,他們為何青睞株洲?
知株俠與不少年輕人有過交流,在他們的眼中,株洲依托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先進硬質材料等優勢產業,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創業機會。
更難得的是,走進株洲,你會發現這裡沒有大城市“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痛點,生活成本低,幸福指數高,妥妥的一座“寶藏城市”。
真心誠意引人才、多措並舉育人才、放心大膽用人才、貼心服務暖人才。從一組組數據中可以看出株洲對青年人才的寵愛——
創新開展“制造名城進名校”招才引智活動,近3年來,株洲通過各類招才引智活動引進大學生近4萬人,成為人口淨流入城市。
實施“雙創人才”計劃,評選“青年科技之星”,開展“小荷”行動,給予225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團隊)2620萬元扶持資金和跟蹤培養。
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項目、關鍵領域中挑大梁、當主角,先后攻克渦槳渦軸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技術80多項,涌現全球最大功率電力機車、AES100先進民用渦軸發動機等一批大國重器。
設立青年人才驛站10家,9700余套人才公寓投入使用,持續舉辦“520”青年人才集體婚禮、“廠BA”、城市馬拉鬆、青年音樂節等活動,青年人才幸福感不斷提升。
今年4月,株洲正式對外發布了“年輕人友好城市建設十大主題活動”計劃,涵蓋招才引智、創新創業賽事、青年科技人才托舉等多元維度,全方位優化青年人才“生態圈”。
給事業、給平台、給激勵,全城熱“寵”青年人才,“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線城市的工資,干全球的事業,過北歐小城的生活”——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投資於人”的水到渠成
吸引人才,株洲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從最近的一次高規格會議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5月9日,市委書記曹慧泉在支持大學生創業工作專題會上強調,高位推動“投資於人”,努力把株洲打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土。
人才是株洲永遠不變的渴求和驚喜。出台“關於培育制造名城建設人才集聚高地的實施意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六條措施”“關於引進株洲AIGC創作團隊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大力實施“創新成果轉化年”活動……
基於“投資於人”的理念,政府“真金白銀”政策頻出,幫助各類“城市合伙人”在株洲實現價值,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樣的例子不少。青年科學家王彧弋領銜組建天元智能科學研究院,聚焦AI+工業、AI+文化等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與株洲產業融合發展。清華大學王智權團隊來株創辦企業,獲“創青春”國賽金獎、“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
從更宏觀的敘事角度看,株洲近年來大力推進田心片區城市更新,加快北斗湖院士小鎮建設,等等,歸根結底是讓人才與株洲雙向奔赴。
畢竟,奮斗在這些產業中的青年們,每天想的都是日本、德國等國際競爭對手在做什麼,世界級的發展平台和生活配套,他們值得擁有。
企業也在與城市同頻共振,共同托舉人才成長。
去年4月底,中車時代半導體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簽約儀式舉行,26家戰略投資者現場簽約,認繳資金超43億元。豪華的戰略投資陣容裡有一個特別的“身影”——時代半導體公司二期員工持股平台。此刻,員工與企業、青年與城市共同成就有了生動注腳。
透過企業發展的細節,也能管中窺豹。
中車株洲所持續舉辦科技節,通過重大產品發布、重點簽約、重大創新平台揭牌和“沉香獎”科技人物評選等,激發公司內部科技創新氛圍,涌現了一批創新人才和科技成果。
知株俠觀察到,“投資於人”,株洲還有著更長遠的謀劃。
近年來,株洲注重在基礎教育上發力,做大做強本土市二中的同時,引進長郡、雅禮等名校資源,著力打造吸引人才的“軟實力”。
5月4日,株洲市二中“校友回湘”暨建校7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恢清寄語該校全力打造全國基礎教育高質量品牌學校。
堅持長遠考量,不求一時顯績,以持續的人才引進培養、長期的人才集聚,助力株洲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高質量發展,這是株洲近些年引才育才的根本邏輯。
知株俠相信,假以時日,株洲走出去的學子們事業有成回到株洲,更多的外地青年人才選擇株洲,共同推動產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人才回聚、總部回建,越來越多的未來發展新動能將持續迸發。(鄧偉勇 黃智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