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總工會駐隆回縣天子山村工作隊:“和美湘村”煉成記

5月8日凌晨,隆回縣三閣司鎮天子山村村部駐村工作隊辦公室仍亮著燈,駐村工作隊隊長尹長生反復翻閱著《駐村日志》,七百三十個晝夜的足跡正在“打包”,牆上的記事牌顯示距離告別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遠處,山風拂過赧水河,卷起的層層浪花恰似當年他們翻山越嶺的褶皺。
大山褶皺裡的治理突圍
赧水河蜿蜒流過,天子山村與三閣司鎮隔河相望。這個由兩村合並而成的村庄,曾是基層治理的“硬骨頭”。省總工會駐村工作隊的到來,悄然撬動著這座村庄的命運齒輪。2023年5月19日,尹長生、周啟林、鄧華湘三名背著背包進駐的干部,在村部會議室挂起“三走遍四抓實”作戰圖。他們用兩個月時間走遍905戶人家,在潮濕的堂屋裡記錄下厚厚9大本駐村日記。
治理密碼藏在數字背后:36個高清攝像頭編織的“數字天網”覆蓋全村要道,實時監測森林火情﹔憲法廣場與民法典長廊取代了曾經的麻將攤﹔南華大學醫療隊兩次義診送藥,讓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的老人鄧立平再不用清晨五點趕班車進城復查﹔更微妙的變化發生在開會現場——“以前大家開會老爭吵,現在大家有認同感了,也和氣了。”村黨總支書記胡世軍說。
千萬資金重構“鄉村筋骨”
站在新硬化的炒砂路上,駐村第一書記尹長生指著遠處河堤,“那裡標注著鄉村振興的物理密碼。”他們協調項目資金1559萬元筑起的1120米河堤,不僅鎖住了赧水洪峰,更讓610畝耕地蛻變成高標准農田。數字顯示,2024年村集體收入同比激增82.9%,39.9萬元收益中,近半來自土地流轉后崛起的現代農業基地。
在溫室大棚裡,監測戶陳立恆正熟練地採摘蔬菜。這個由省總工會投入13萬元建成的1248平方米智能大棚,採用“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鄧述東教授的“稻菇輪作”技術,畝產值突破3萬元。“以前種地看天,現在上班打卡。”他笑著展示手機裡的考勤記錄。夜幕降臨時,307盞太陽能路燈次第亮起,照亮的不只是道路,還有柴富山科技公司林下散養的6000隻土雞——這些喝著山泉水的“運動雞”,正通過冷鏈專線進入周邊城市的大小超市。
“教育興村”戰略后的破壁
天子山五一小學的課間操時間,孩子們敲打著湖南建投集團捐贈的架子鼓,鼓點與山雀啁啾交織成奇特的和鳴。在省總工會的幫扶下,共投入資金450萬元,建成了一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如今五一小學是“湖南師范大學鄉村外語教育實踐基地”“長沙師范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定點幫扶小學”,教室裡都安裝著先進的教學錄播設備。
省總工會的“教育興村”戰略藏著精巧設計:長沙師范學院“特立青年”志願服務隊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暑假﹔湖南大學、南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帶來的雙師課堂,實時連線省城名師﹔更隱秘的變化發生在家長微信群——今年春季開學,6名在外地讀書的孩子悄然回流。“現在村裡伢子回屋都講普通話了嘞!”村民打趣道。
制度創新的“隱秘戰場”
在《駐村日志》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周農強調的“八件實事”被劃上著重號。這個看似平常的民生清單,實則蘊含著細致的謀劃:每件實事對應一個利益群體,從六一兒童節活動到90歲老人重陽禮包,從退役軍人座談會到“幸福院落”建設,精准覆蓋不同階層訴求。
更深刻的變革在組織層面發酵。工作隊獨創的“三會驅動”模式——駐村例會、兩委聯席會、黨員實踐課,將民主集中制具象為可操作的議事流程。在“光榮在黨50年”表彰現場,老黨員鄧友生撫摸著紀念章淚洒當場,“如今我腿腳不便了,但每月‘主題黨日’拄拐也要參加。”
離開前的最后攻堅戰
隨著輪換日期臨近,工作隊的日程表卻愈加緊湊:抓緊推進天子山五一小學綜合樓建設,350畝紅薯示范基地進入育苗關鍵期,數字鄉村系統即將接入縣級綜治平台……那些曾被質疑“花架子”的舉措,如今成為村民自發維護的“家底”。
黃昏的赧水河畔,工作隊員望著對岸新架設的通信鐵塔若有所思。這個曾因隔河而治陷入發展孤島的村庄,如今通過6.2公裡炒砂路與外部世界血脈相連。或許正如尹長生在駐村日記所記錄的那樣,“和美湘村,不僅在山水,而更在人心。”(肖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