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數字化,讓文物迸發豐沛的生命力

許 蒙
2025年05月17日1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漢代貴婦辛追的素紗襌衣在數字空間裡輕盈旋轉,當唐代詩文壺上的情詩化作跨越時空的輕語呢喃,湖南博物院讓文物躍入尋常生活的煙火氣。

  我們以1和0的二進制語言,在博物館重構文明的敘事邏輯——它既非居高臨下的學術布道,亦非淺嘗輒止的科技增持,而是在歷史深度與時代溫度間架起一座雙向奔赴的“比特橋梁”。

  在湖南博物院與湖南芒果數智藝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建的數字化實驗室中,多光譜掃描設備為文物繪制“數字基因圖譜”。以院藏商代豕形銅尊為例,從實物掃描到生成可交互的三維模型僅需10分鐘﹔素紗襌衣蠶絲纖維的纖度直徑為6—8微米,結合多光譜融合技術,可清晰還原絲線的微觀結構。這種被稱為“文物神經核表面重建算法”的技術,如同為文物打造永不磨損的“數字孿生”。

  截至今年1月,馬王堆漢墓已有570件文物完成三維數據採集,未來一年內將實現約2.7萬件文物的“數字永生”。觀眾可360度旋轉賞析文物,還能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將漢代紋樣轉化為潮流設計。文物數字化採集工作,為進一步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之際,湖南博物院與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於2024年6月8日在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研究團隊根據多重考古信息和多年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將馬王堆這個古老的漢代墓葬轉化為一個精妙絕倫的“宇宙模型”。馬王堆漢墓中每一處設計和圖案,都仿佛是對自然規律的生動詮釋,引領著我們探尋那古老而深邃的宇宙之道。

  除激光投影與巨型球幕的視覺硬件加持外,展廳還搭建了全景聲學系統,將編鐘、編磬、絲竹、管弦等傳統樂器的聲音與自然界各類採集的音頻結合,創造出與場景相得益彰的聲音空間。我們從“時空”“陰陽”“生命”三大數字空間出發,逐步揭開馬王堆的神秘面紗。“時空”揭示了馬王堆漢墓的神秘結構,呈現了埋藏地底的千年文物,為觀眾構建了一個豐盈而浪漫的世界。漆器、帛書懸浮流轉,化為數字日月與星河﹔編鐘低鳴,揭開序幕,絲竹輕躍、鼓樂奏響,弦音隨星象攀升,化為渺渺余響。在名為“陰陽”的數字空間,漆器上的雲紋於紗幔處流淌成星河,陰陽雙龍破幕沖天。匿身於象征天圓地方的“生命”球幕空間之中,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T形帛畫在此展開“地、人、天”三界的巨幅﹔帛畫中的飛升儀式,恰是漢代人對生命“化入蒼穹”的浪漫想象。

  湖南博物院還將“元宇宙展廳”搬到了長沙市五一廣場地鐵站內,讓通勤者與“西漢宇宙”不期而遇。這場數字沉浸展覽,以數十萬量級的參觀人次証明:學術深度與審美享受可以同生共存。

  不僅如此,湖南博物院還向高校及優質企業免費開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馬王堆數字資源庫”雙授權,同時與國內30余個藝術團隊合作打造“數字漢生活”IP。從全息投影京劇《一念·辛追夢》到多年齡版“辛追數字人”,從文物解謎游戲《馬王堆·符文之謎》到元宇宙餐飲空間,文化基因在跨界重組中形成新的文化生產力。

  當我們在“山海”APP中定制文物潮玩,在球幕下與先民共望同一片星空,博物館也早已超越“數字展示”的狹義范疇,編織出一部開放源代碼的文明史詩——在這裡,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技術創新的先鋒性與大眾參與的趣味性,如同三股絲線,織就絢爛的文化錦繡。

  正如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所言,那件被無數次掃描的素紗襌衣,實體或許脆弱,但數字世界賦予了它永恆的輕盈與文明的堅韌。數字化,讓兩者在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掌心內碰撞,迸發出更豐沛的生命力——這或許正是博物館的未來。

  (作者為湖南博物院數字展示設計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7日 08 版)

(責編:羅帥、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