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大國糧倉,儲糧守護舌尖幸福
探訪我國首批5座9000噸級氣膜糧倉(在現場)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中央儲備糧長沙直屬庫,隻見方方正正的高大平房倉、圓柱體形狀的淺圓倉裡,糧食滿倉,讓人安全感滿滿。而在這些傳統樣式的糧倉附近,另一組“膀大腰圓、白白胖胖”的新型糧倉十分引人注目。
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我國首批5座9000噸級氣膜糧倉。它們高33米、內徑24米,建成后的每座氣膜倉都能儲藏約9000噸糧食。按發展代數劃分,這屬於我國第四代新型糧倉。
新型糧倉,新在哪裡?
戴上安全帽和口罩,穿過兩道密封門,記者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糧倉內部,耳朵能明顯感受到糧倉內外的氣壓差。“這就是氣膜糧倉良好氣密性的體現。”中儲糧長沙直屬庫副總經理王耀武說。
糧倉內部無梁無柱,幾縷陽光從穹頂最高處的圓形孔洞射入,混凝土噴漿機正在進行內壁的施工。王耀武說,建成后,糧食將通過輸送裝置從頂部的圓洞進入糧倉,可以實現全程自動化,糧堆內分布的傳感器可以實現對糧食溫度等信息的實時監控。
項目建設施工方、中煤建設集團第六十八公司氣膜糧倉項目負責人金峰介紹,相比傳統糧倉,氣膜糧倉最大的技術特色就是它特殊的多層結構。
防水層的白色PVDF膜材,不僅能反射熱量,還有很好的防水性能。裡面的保溫層,主要由聚氨酯材料制成,導熱系數遠低於混凝土建材。而起主要支撐作用的則是內部的結構層,由鋼筋混凝土打造。
“這樣就相當於給傳統糧倉穿上了一件羽絨服和一件雨衣。”金峰形象地說,這樣的結構可以讓糧倉擁有優異的氣密性能、保溫隔熱性能和防水性能,“根據測算,氣膜糧倉的氣密性達到國家高標准糧倉要求的6倍以上,保溫隔熱性能是傳統淺圓倉的3倍以上。”
糧食儲藏過程中,為何如此看重氣密性能和保溫隔熱性能?
“糧食也是會呼吸的。”王耀武解釋道。糧食在儲藏過程中,會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排放出二氧化碳並釋放能量。呼吸作用越旺盛,干物質的損耗和營養成分的分解就越多。
“在南方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如果糧食儲存不當,時間一長品質就可能出現明顯下降。”王耀武進一步解釋道。
在中儲糧長沙直屬庫,記者看到,每座倉房均配置了工業空調,在夏季高溫時段能為糧倉防暑降溫,確保出庫糧食保質保鮮。據介紹,隨著近年來科技儲糧、綠色儲糧技術的推廣應用,中儲糧湖南分公司轄區中央儲備糧質量達標率和品質宜存率均得到大幅提升。
“就像一台大冰櫃,氣膜糧倉的氣密性能和保溫隔熱性能越好,綠色儲糧的效果也會更好。”王耀武介紹。
氣膜糧倉優點多,成本高不高、安全性有沒有保証?
金峰介紹,氣膜糧倉建設初期,要先在外面“吹”起一層膜,相當於先把外層“皮膚”做好,“骨架”則全部在內部空間搭建。“有了氣膜遮風擋雨,全天候都可以開工建設。目前來看,氣膜糧倉綜合造價與傳統淺圓糧倉不相上下,但由於建設進度更快,節省了時間成本。”金峰說,在糧倉最為關注的防火性能方面,科研人員同樣加入了“黑科技”——添加阻燃成分的材料,目前工程項目已經順利通過了消防審核。
據介紹,5座氣膜糧倉預計於今年年底竣工,將為糧庫新增4.5萬噸倉容。“未來我們將進一步依托科技賦能綠色儲糧,不斷引入新質生產力,推動糧食倉儲領域的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發展。”中儲糧湖南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