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船工號子穿越歷史長河(暖聞熱評)

【人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蘇平
【故事】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曾是湘西北水運交通大動脈。船工們為統一步調、集中力量,喊出的號子聲震江岸,澧水船工號子由此誕生。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蘇平從小生活在澧水河畔,他多次沿澧水走訪,查閱縣志資料,採集詞曲唱腔。在黃蘇平等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2006年,澧水船工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點評】
沒有工整的曲調,也沒有華麗的唱詞,澧水船工號子是纖夫拉纖時的即興創作,記錄著船工與激流搏斗的豪情、與命運抗爭的堅韌,富有濃濃的“泥土氣”。黃蘇平青年時期深入船工的真實生活,原生態地記錄下老船工們口中的唱詞,搶救式地保存了很多瀕臨失傳的曲調,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源。
澧水船工號子,具有“見人唱人、見物唱物”的特點,人們對船工號子的記錄和整理,並不局限於表面的聲腔,而是深深扎根於歷史地理、社會實踐和文化土壤。比如,澧水船工號子中有“上河腔”“下河腔”之分。光看形式,“上河腔”高亢響亮,快速有力,襯詞較多﹔“下河腔”曲調舒緩、優雅,節奏比較緩慢。但挖掘與傳承並不止於此,人們探幽鉤沉,逐漸了解到:“上河腔”之所以呈現這樣的特點,是因為在石門縣以上、桑植縣以下,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岩石較多,行船難度大﹔而“下河腔”多處於從澧縣到津市市、安鄉縣的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河道寬闊。一聲聲號子,勾勒出一幅澧水沿岸風光圖。
這恰恰印証了非遺保護與傳承背后的一個重要邏輯:文化因真實而生動,因扎根實踐、映照社會而擁有豐富多彩的樣態。如果說過去的船工號子,因記錄了社會百態、抒發了勞動者悲歡,才有了穿透歷史的分量,那麼如今化身非遺項目的船工號子,同樣要展示出時代的風貌和人民的心聲,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當下,有一些非遺項目陷入“博物館式保護”的誤區,脫離生活語境成為櫥窗展品。表面上看,非遺項目原樣無損地“珍藏”了起來,實則依然面臨傳承難題。
讓非遺煥發新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做好“形式創新題”,用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激活古老的文化符號。湖南文理學院師生以船工號子為基礎,打造情景舞蹈《澧水船夫》,利用光影技術重構“闖灘”的驚心動魄﹔澧水黃家套景區推出船工號子研學活動,讓學生和游客沉浸式體驗撐船拉纖。在常德河街,曾經被認為是“中老年愛喝”的非遺擂茶,如今借用奶茶、圍爐煮茶等方式實現口感改良、形式創新,受到更多年輕人喜愛。擂茶背后所蘊含的本地風俗、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承下來。目前,常德河街有83個非遺項目無縫融入街區業態,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正在實現從“輸血式保護”到“造血式生長”的轉變。
這些實踐充分揭示:形式創新並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用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旅游融合等方式,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生,融入現代生活。
另一方面,還要答好“價值共鳴題”。保護非遺,既要注重復刻技藝的“形”,更要關注如何留住精神的“魂”。如今澧水之上,早已沒有了搖櫓和拉纖的船工,但號子中蘊含的奮斗精神和樂觀態度等元素,仍舊引發人們的共鳴,吸引人們研學、體驗。在長沙,新國風沉浸式幻境秀《新劉海砍樵》不僅再現這一經典愛情故事,同時也巧妙融合湖南花鼓戲、湘繡、織錦、竹編等非遺元素,讓湖湘文化深入人心。古老的花鼓戲重新抖擻精氣神,成為年輕人的打卡新選擇。
由此不難看出,以傳統技藝的“形”承載好精神內核的“魂”,助力非遺在科技賦能中煥發新姿,在生活浸潤中延續文脈,我們的文化基因必將永不褪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2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