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寧鄉“十四五”民生答卷 | 筑牢民生之基 繪就振興畫卷

鄉村,是豐收的沃土,是安居的樂園,更是民族復興的基石。“十四五”時期,寧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民生工程的戰略支點,以系統化和工業化思維破解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難題,全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楚溈大地上書寫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篇章。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
“隨著‘農田三變’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的種糧事業一步一步走向高峰。”作為一名“90后”新農人,楊志斌原本在外地務工,2020年他卻毅然決定返鄉務農。2024年,他年收入達到了180萬元。“現在,小田變大田,田塊變成了5-10畝的連片田,農機作業暢通無阻,畝均成本直降70元。我一口氣承包了1300畝,搞規模化經營,這樣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糧豐天下安,糧食安全是民生的根基,是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切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舉措。“十四五”期間,寧鄉市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斷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產量、調優結構﹔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推進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建設,構建起糧食安全發展新格局,實現糧食連年增產。
寧鄉市因地制宜開展“農田三變”三年行動,積極引導小戶變大戶,著力推進小田變大田,全力落實一般變高標。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81.38萬畝,種糧大戶總數達到2859戶,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5萬畝,流轉率超66%,戶均增收200-300元/畝。高標准農田投融資創新模式、投融資創新工作做法獲農業農村部典型推介,入選長沙市十大改革創新案例。集成推廣良種、良機、良法,全面推廣工廠化育秧、機插機拋、低鎘品種、綠色防控、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糧食生產新技術。“十四五”期間,建成育秧工廠38座,農機總動力達201.5萬千瓦,水稻種植綜合機械化率達89.35%,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53.79萬畝,水稻機械育秧、栽插、田間管理、合作社建設、秸稈離田及綜合利用等領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梯次建設糧食生產省級萬畝示范片、長沙市“四高”綜合示范區、市本級萬畝示范片區10個。糧食年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0萬噸以上,連續7年獲評“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接下來,寧鄉將繼續聚焦穩面積、提單產,多種糧、種好糧,積極打造“寧鄉香米”區域公用品牌,著力建設省會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中心,以春華秋實的不輟耕耘,在時代的田壟上,奮力書寫“端牢中國飯碗”的堅實答卷。
激活鄉村產業動能
拓寬農民共富路徑
六月寧鄉,暑氣初蒸,蟬鳴織成綠綢。湖南楚溈香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楚溈香農牧)的辦公室裡,負責人曾青華剛放下一個養殖戶的咨詢電話,目光掠過電腦屏幕上,一組數字躍動著勃勃生機:“去年營收1.2億多元,今年勢頭看漲,沖刺1.7億元沒問題。”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和源泉。寧鄉市依托農業資源稟賦,以三產融合、品牌驅動、科技創新為核心路徑,不斷推動鄉村產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大力發展生豬、煙葉、茶葉等特色產業。積極推進正大百萬頭生豬產業鏈項目建設,有序完成“2024年湘豬產業集群”建設任務。全市目前從事養殖活動的存欄300頭以上或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共256家,國家級和省級生豬養殖標准化示范場18家,生豬年產能穩定在130萬頭以上,居全省第二。制定《寧鄉豬飼養技術規程》《寧鄉豬遺傳資源保護技術規程》等地方標准。寧鄉花豬年出欄52萬頭(含配套系),花豬產業鏈綜合產值超50億元,品牌價值約53.8億元。
全面推進“煙糧雙優”工程建設,實現煙葉種植面積6.2萬畝(烤煙5.53萬畝,晒煙0.67萬畝),收購產量16.3萬擔(烤煙13.6萬擔,晒煙2.7萬擔),稅收6113萬元,居全省第四。預制菜產業增長強勁。培育原材料供應基地15個,面積15000畝。其中3000畝香芋、萬畝辣椒全部實行標准化訂單生產和保底價格收購﹔預制菜鏈主企業彭記坊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45家鏈上企業年度產值超60億元。彭記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僅解決了500余人的就業,還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芋農畝均收入超8000元。
寧鄉現已初步形成了糧食、畜禽、煙葉、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水產、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十大農業產業。全市現有農業企業139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0家、農業龍頭企業107家。2024年農業總產值258.73億元,一產增加值148.84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690億元,均居全省第一。
今后,寧鄉將繼續打造一二三產聯動、上中下游一體、產供銷互通的完整農業產業化體系,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融合主體,持續培育中央廚房、直供直銷、鄉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康養農業等“農業+”多業態,示范引領寧鄉鄉村振興發展。
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村道整潔平坦,兩側綠樹成蔭,村舍錯落有致……說起村裡的變化,青山橋鎮花園村村民文淑元豎起了大拇指,“村裡環境好了,生活更舒心了。”
良好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把農村建設得美好,農民群眾才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寧鄉聚焦高標准打造農村人居環境,實現了農村更加靚麗的願景。以“兩袋兩桶”為載體,採取“五點減量”方式,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建立“農戶源頭分類減量、保潔員上門回收、村鎮集中二次細分、全市統籌分類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工作機制,建成垃圾分揀中心253座、垃圾壓縮中轉站14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推進“廁所革命”,建設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14483座,農村新建住房全部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全市農村無害化衛生戶用廁所普及率達96.37%。建設農村無害化公廁148座。
高質量建設美麗鄉村。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增負債、精細精美”的總體要求,深入踐行“千萬工程”經驗,通過“以獎代補”高質量創建美麗宜居村庄610個、示范片5個,“夢裡鄉村”綜合試點項目1個,爭創國家級美麗宜居村庄示范3個,創建省級“和美湘村”27個。充分挖掘美麗鄉村優勢資源,圍繞美麗宜居村庄打造“美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美麗鄉村的多元生態價值逐步向“美麗經濟”轉變。
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入開展以黨員“三亮三比”行動推進片組鄰“三長制”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堅持黨員、干部帶頭,持續推進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厚葬薄養、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群眾人情開支減少30%以上。進一步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德治、法治鄉村治理體系。大成橋鎮“三三制”入選全省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單位,成功創建5個長沙市級鄉村治理示范村、2個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1個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建設,促進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寧鄉市以堅定的步伐、務實的舉措,不斷書寫著農業發展的新篇章。展望未來,寧鄉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農業的基礎地位,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發展貢獻更多的“寧鄉智慧”和“寧鄉方案”。(范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