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大教育學院攜手慈利縣職業中專 構建“1+3”公費師范生協同培養新生態

在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驅動職教改革縱深推進的核心動力。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主動對標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與作為定向就業單位的慈利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攜手,創新構建“1+3”職前職后協同培養體系,為公費師范生培養開辟新路徑。
自2015年建立免費師范生合作培養關系以來,兩校始終以"共建、共研、共長"為目標,構建起緊密的校校協同網絡。2016年10月23日,時任湖南農大副校長陳岳堂帶隊赴慈利職專考察交流,確立慈利職專為“湖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實習基地”並授牌,正式建立“高校+中職”的長效合作機制。雙方以培育“雙師型”職業教師為核心,通過3個關鍵階段培養,打造高素質師資培育新模式。
一個核心:錨定“雙師型”標准,筑牢育人根基
教育學院將“雙師型”職業教師培養作為核心目標,明確 “雙師”需同時具備理論教學能力與專業實踐技能,且擁有行業前沿視野與職業素養,深度融入與慈利縣職業中專聯合培養公費師范生的全流程。自學生踏入校園接受專業引導,到實習實踐融入職場,再到入職后的持續發展,該目標貫穿始終,精准對標職業教育對師資隊伍的需求,使每一位公費師范生都能成長為理論與實踐並重、“會講會做”的優秀職業教育人才。
職前筑基——理論實踐雙軌並行
在職前培養階段,教育學院以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 的育人規律為依據,構建“浸潤式+情境化”師德培育模式,從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雙管齊下。
在理論學習上,學院遵循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打造模塊化課程,將教育基礎理論、職業教育特色課程、專業知識拓展課程分層遞進設置,將“四史”、國家安全教育等內容巧妙融入專業教學﹔同時,依托學院公眾號開設“微教育”專欄,打造網絡學習課堂,推出“教育故事周周讀”等5個特色欄目,已累計推送230余期,覆蓋師生超1.2萬人次,夯實專業根基。
在實踐教學中,依托校內實訓基地開展模擬教學、微格訓練、農業生產技能比武、車輛拆解維修大賽等活動﹔同時,打造“園丁工程”第二課堂,涵蓋書法創作、教具設計、教學技能、辯論演講等豐富內容,以真實職業教育課堂為藍本,讓學生在模擬比賽中實踐教學技能,積累教學經驗。
實習銜接——三師協同精准培育
實習銜接階段,教育學院與慈利縣職業中專緊密協作,構建起“見習感知-研習分析-實習提升”的階梯式培養路徑。學院選派專任教師擔任校內導師,與慈利縣職業中專的學科導師、班主任導師共同組成“三導師”團隊,聚焦公費師范生個人教學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學院導師負責理論知識的深化與拓展,慈利學科導師專注教學業務能力提升、班主任導師則助力德育管理能力培養。
在個人教學能力培養上,慈利縣職業中專為公費師范生配備經驗豐富的學科導師,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到教學課件制作,進行全方位、精細化指導。每周開展2次互聽課與2次面對面反饋活動,確保教學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同時,引入“3×2”發展性評價模式,從專業態度、教學能力、育人能力三個維度,運用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兩種方式,對公費師范生進行動態、全面評估,助力其教學能力穩步提升。
班級管理能力培養方面,依托“青藍工程”班主任師徒結對培養項目,公費師范生在班主任導師帶領下,系統學習班級管理技巧,完成“五個一”專項研修任務,涵蓋規范撰寫一個月班主任工作手冊、獨立處置一次學生違紀事件個案等內容。“青藍工程”已累計促成200余對班主任師徒結對,幫助新教師快速形成適合自己的工作風格,構建起“示范引領-個性發展-榮譽激勵”的良性發展鏈條。
十年間,慈利職專每年接納約30名公費師范生實習,覆蓋教育技術、應用心理學、動物醫學、機械教育、英語、農學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從班級管理、德育建設到教學技能進行全流程精准指導,公費師范生實習滿意度連續多年達98%以上。
職后進階——聯合規劃專業成長
公費師范生入職慈利縣職業中專后,學院依托畢業生成長數據庫,建立“一生一冊”動態跟蹤建檔案,聯合慈利職中定期回訪,精准追蹤職業發展軌跡,將教師成長案例融入職前課程設計﹔雙方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共商人才培養方向與策略,聯合開發緊貼職業教育實際需求的校本課程,將前沿理論與實踐經驗融入教學內容,形成“培養-成長-反哺”的育人閉環。作為雙向賦能典范,湖南農業大學也深度參與到職業教育技能培養中,2018 年指導建設 3 畝 "黃金茶園" 實訓基地,助力慈利職專打造特色農林專業﹔在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該校師生憑借手工制茶、藝術插花等項目斬獲 2 個省級二等獎,高校智力支持成效顯著。
慈利縣職業中專則聚焦在地化培養,大力推進“三課進階”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一對一”幫扶與“過關課-優質課-精品課”逐段式培養,強化教學基本功﹔依托“六個一”月度檢查機制,提升教師綜合素養﹔構建“基礎規范-專業提升-特色發展”三維遞進式班主任成長體系,最終借助郭華林名班主任工作室,打造個性化帶班風格。
“1+3”協同育人體系的創新性,貫通了公費師范生職前職后全鏈條培養。在該體系推動下,13名公費師范生6年內在慈利縣職業中專成長為教學骨干,7人擔任班主任,3人次獲評校級優秀班主任。張秋雲老師在市級教學競賽中奪冠,累計13人次在教學比武、技能競賽指導中獲獎,8人次獲縣級嘉獎。這些教師人均周課時超20節,主動承擔行政工作,積極響應轉崗需求,充分彰顯聯合培養體系的育人成效。
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1+3”模式,優化校地協同機制,為職業教育輸送更多“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優質師資,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羅揚煬 鄭重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