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東安:智能流水線育秧 晚稻生產跑出“芯”速度

田野新綠,秧事正忙。眼下,正是早稻產量形成重要時期,也是晚稻育秧的關鍵期。湖南東安縣蘆洪市鎮西江橋村的現代農業智能化集中育秧育苗中心內,流水線運轉的嗡鳴聲打破了田野的寧靜。
“我們的智能育秧流水線,一天可育1萬盤秧苗,可插大田面積400畝。智能化育秧比傳統秧田育秧更省時、省力、省投入,谷種播撒更均勻,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育秧育苗中心負責人唐建海說。
育秧盤制作完成后,再集中放到密室催芽房進行催芽,48小時后,這些秧盤就能移入智能化育秧大棚裡進行生長,時間比傳統暗室催芽縮短一半。
“傳統育秧怕高溫怕暴雨,現在密室催芽技術徹底解決了這些痛點,還讓出苗率提升20%以上。”育秧育苗中心負責人唐建海說。
育秧中心內,技術不止於流水線。在巨大的屏幕上,清晰跳動著催芽室的實時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數據。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唐明貴輕點鼠標,隔空對參數進行微調。
“過去靠經驗‘蒙著來’,現在數據說了算。種苗在最舒適的環境中蘇醒、生長,出芽又齊整又快,真正實現了‘優生優育’。”東安縣蘆洪市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唐明貴說道。
近年來,東安縣以智能化育秧為突破口,通過物聯網、機械化及社會化服務協同,不僅解決了傳統育秧“靠天吃飯”、周期長、成活率低的痛點,更顯著提升了晚稻生產的質效。
東安縣現代農業智能化集中育秧育苗中心負責人唐建海:“以前傳統方式育秧要25天,現在隻需15天。這套系統讓育秧效率提高了數倍。”
專業合作社還採用“物聯網+溫控”技術將育秧周期縮短至15天,比傳統露天育秧節省5-7天,同時秧苗成活率從85%提升至98%。合作社還創新了育秧盤結構,通過精准控溫控濕使秧苗根系自然盤結成毯,有效延長了秧苗適宜機插時間,機插漏秧率從15%降至3%以下,比傳統方法增產5-10%,種植戶每畝多增加收入150元左右。
東安縣蘆洪市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唐明貴:“智能化集中育秧,不僅大幅提高了效率和標准化程度,更是晚稻搶抓農時、規避災害風險的利器。它解決了傳統分散育秧中普遍存在的技術不到位、管理粗放、苗質參差等痛點,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一環,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堅實的‘苗芯片’保障。”
2023年以來,東安縣搶抓“中央加快推進南方地區集中育秧設施建設”政策機遇,積極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建鋼架育秧大棚192個,設施面積46.64萬平方米,其中在蘆洪市鎮西江橋村建成了4萬平方米的智能化集中育秧中心。同時,充分利用煙葉鋼架苗圃和蔬菜大棚等現有設施提質建設播種流水線、催芽密室、多功能運輸線等必備設施,成功改建現代集中育秧設施8.75萬平方米。這些設施支撐起全縣26.61萬畝早稻種植,預計總產量達10.88萬噸。(鄧卓 唐游光 陳學華 蔣楊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