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標准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為例

“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是以空間精微性、文化在地性、體驗交互性和青年適配性為核心特征的新型發展范式,通過小規模空間實現“小體量承載大內涵、輕投入創造高價值”。這種范式打破文化與商業對立的認知,既詮釋“場景即生產力”的經濟學邏輯,又表達“體驗即生命力”的美學價值,尤其契合青年客群的行為偏好。
湖南省郴州市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近年來在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過程中,實施閑置空間適旅化改造,探索推出了一批“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本文嘗試以郴州市為例,採用定性分析法和案例實証,研究“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標准及其在郴州實踐中的創新應用,為“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提供可復制的方法論。
一、“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標准體系構建
(一)郴州市“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量化標准框架
1. 空間精微性。限定改造面積≦500㎡、單項目成本≦500萬元,聚焦城市邊角地、廢棄廠房等低效空間。該指標通過精准控制物理空間規模,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大拆大建的傳統模式,契合城市微更新的精細化發展理念。這種小規模改造模式既能降低開發門檻,又能通過靈活布局提升空間使用效率。
2. 文化在地性。每50㎡融入≧1項非遺元素,廢棄材料利用率≧70%,本地主體運營佔比>30%。其核心在於強化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度植入,通過非遺符號滲透和材料循環利用,保留地域文化原真性,同時通過本地主體參與保障場景的可持續運營,避免文化同質化。這種標准確保場景成為地方文化的活態載體,而非商業化的空殼。
3. 體驗交互性。技術投入≦10萬元,設置≧2類參與式體驗(如手工制作(DIY)、AR技術應用等),消費轉化率≧35%。該標准強調體驗設計的輕量化與高轉化率,通過低成本技術應用和互動項目設置,提升用戶參與感,同時以消費轉化率為導向,確保場景的商業可行性。輕量化技術投入避免了過度依賴硬件設施,轉而注重體驗內容的創意開發。
4. 青年適配性。核心團隊年齡≦35歲,引入新興業態,用戶自發內容(UGC)佔比≧15%。這一標准針對青年客群的行為偏好,通過年輕化團隊運營和新興業態引入,確保場景與青年文化同步迭代,而UGC佔比指標則通過激發用戶社交傳播,增強場景的自傳播能力和長期活力。
(二)空間精微性篩選標准
1. 規模控制指標。優先選取≦500㎡的閑置空間改造。如北湖區燕泉社區將200㎡閑置配電房改造為“電力書咖”,2024年被列為郴州市城市微更新示范案例,空間利用率達92%。該指標通過限定面積,引導開發者聚焦城市“邊角余料”空間的活化利用,既降低改造成本,又解決城市空間碎片化問題,實現“小空間大利用”的目標。這種小規模改造模式適配城市有機更新需求,可快速復制推廣。
2. 輕量化投資標准。鼓勵200萬元以下輕資產改造。蘇仙區高椅嶺丹霞咖啡館投資180萬元改造200㎡廢棄灰壩,2024年運營數據顯示6個月實現盈利,投資回收期縮短40%。輕量化投資標准旨在降低經營主體參與門檻,通過控制單項目成本,提高資金周轉率和抗風險能力,尤其適合中小投資者參與,形成“低投入、快回報”的可持續開發模式。
3. 功能復合性標准。單個空間需融合≧3類功能。蘇仙區裕后街300㎡古宅改造后集湘南民俗展覽、文創售賣、非遺手作體驗於一體,2024年接待游客8.7萬人次,帶動周邊客流增長25%。功能復合性要求打破單一業態局限,通過文化展示、消費體驗、社交互動等多元功能疊加,提升空間使用效率和吸引力,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創造更多商業價值增長點。
(三)文化在地性篩選標准
1. 符號滲透量化指標。每50㎡需融入經認証的郴州非遺元素。永興縣銀樓體驗館400㎡空間設置湘昆戲曲表演區,2025年清明假期日均接待3000人次,地域文化元素佔比達85%,獲評“湖湘文化傳承創新基地”。該指標通過量化非遺元素密度,確保地方文化在場景中得到充分展現,避免文化符號的表面化應用,使場景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載體,增強文化體驗的深度和獨特性。
2. 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廢棄材料利用率≧70%。北湖區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將舊鐵路枕木改造為景觀步道,改造成本較常規方案降低32%,2024年入選湖南省綠色發展案例。資源循環利用不僅降低改造成本,更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對廢舊材料的創意再生,賦予其新的功能和美學價值,同時喚起人們對地域工業歷史或鄉村記憶的情感共鳴。
3. 在地主體參與指標。本地村民、非遺傳承人等直接參與運營比例≧30%。汝城縣沙洲村“半條被子”體驗館中,當地村民佔服務人員總數的40%,2025年春節帶動32戶村民年均增收2.8萬元。在地主體參與確保場景運營與本地社區深度融合,一方面保留文化原真性,另一方面通過利益共享激發村民保護和傳承文化的積極性,形成“場景發展-社區受益”的良性循環。
(四)體驗交互性篩選標准
1. 參與式體驗設計指標。設置≧2類互動形式(如手工制作(DIY)、AR技術應用等)。蘇仙區飛天山景區“丹霞地貌AR探秘”項目通過虛擬導游、趣味問答,使游客游覽時長平均增加47分鐘,2024年滿意度達92%。參與式體驗設計打破傳統觀光模式,通過互動項目增強游客代入感,延長停留時間,提升體驗滿意度,同時為二次消費和社交傳播創造機會,實現“體驗-消費-傳播”的鏈式反應。
2. 技術輕量化指標。智能設備投入≦10萬元。蘇仙區雲上民宿投入8萬元部署智能門禁與語音導覽系統,客房預訂效率提升25%,人力成本降低18%。技術輕量化強調實用高效原則,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投入,通過低成本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尤其適合中小微企業採用,在控制成本的同時實現管理和服務的升級。
3. 商業轉化指標。消費轉化率≧35%。安仁縣稻田公園“農耕體驗+農產品銷售”模式2024年消費轉化率達42%,帶動米制品銷售額增長63%。商業轉化指標以結果為導向,確保體驗設計與商業目標結合,通過優化消費場景和體驗流程,提高游客從體驗到消費的轉化效率,實現文化體驗與商業價值的平衡,保障場景的可持續運營。
(五)青年適配性篩選標准
1. 年輕化團隊指標。核心運營團隊年齡≦35歲。北湖區龍形垚藝術社區由95后團隊運營,客群中18-35歲青年佔比72%,2024年舉辦潮流藝術展23場。年輕化團隊更能精准把握青年客群的審美偏好和消費習慣,通過年輕化的運營思維和創意策劃,打造符合青年文化潮流的場景氛圍,形成"團隊年輕化-內容潮流化-客群精准化"的運營邏輯。
2. 社交傳播效能指標。用戶自發內容(UGC)佔比≧15%。#郴州小眾打卡地#短視頻話題中用戶自發內容佔比20%,帶動相關場所客流量月均增長30%,2024年獲抖音"城市文旅傳播優秀案例"。UGC佔比指標通過激發用戶主動創作和分享,利用社交媒體的裂變傳播效應,降低場景營銷成本,提升品牌曝光度,形成"用戶體驗-內容創作-社交傳播-新客引流"的閉環生態。
3. 新消費業態指標。引入盲盒經濟等創新模式。北湖區湘南文創空間推出"湘南文化盲盒",首月銷量5000件,拉動文創消費增速較傳統業態高22個百分點。新消費業態的引入旨在打破傳統文旅商業形態,通過潮玩、文創、沉浸式體驗等創新模式,滿足青年客群對個性化、時尚化消費的需求,同時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活力,實現文化表達與商業創新的融合。
三、案例篩選實施保障體系
(一)技術路徑標准化
採用"文化活化三階法":實體符號呈現→故事場景解讀→互動儀式體驗。蘇仙區茅古斯舞展演通過互動舞蹈編排,使青年參與度從2023年的17%提升至2024年的52%。該方法通過三個遞進階段實現文化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體驗的轉化,首先通過實體符號喚醒文化認知,再通過故事場景構建文化敘事,最終通過互動儀式增強文化認同,形成完整的文化體驗鏈條。
(二)長效監測指標體系
核心指標包括:文化滲透率(非遺衍生品銷售佔比)≧25%、青年客群日均停留≧90分鐘、空間坪效≧8000元/㎡。2024年資興市東江湖景區監測顯示,非遺衍生品銷售佔比28%,18-35歲游客日均停留102分鐘,坪效8500元/㎡。長效監測體系通過量化核心指標,實時評估場景的文化影響力、客群黏性和商業效率,為持續優化提供數據支撐,確保場景運營始終符合"小而美"的發展目標。
(三)合規性審查機制
建立負面清單,禁止破壞歷史建筑結構、濫用外來文化符號等行為。2024年郴州市古街改造驗收報告顯示,全市23個項目均通過傳統風貌與現代功能兼容性審查。合規性審查機制通過明確禁止性條款和兼容性標准,在推動場景創新的同時,保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地域文化純粹性,避免開發過程中的文化破壞和同質化傾向,確保場景開發的可持續性和文化真實性。
四、郴州市十大典型案例實踐解析
(一)老屋活化類
1. 北湖區小埠大院明清建筑群改造。改造12棟老屋(單棟≦500㎡),總投資800萬元,通過"政府+社會資本+專業企業"模式,2024年村集體收入35萬元,村民戶均增收2萬元。該項目通過"修舊如舊+功能再造",在保護明清建筑風貌的同時植入文旅商業功能,探索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民受益的老屋活化路徑,為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提供了可復制樣本。
2. 北湖區墊腳石藝術社區。依托保和瑤族鄉閑置民房,融入瑤族圖騰元素,通過藝術家資源整合,2024年帶動村民增收43.5萬元。項目以藝術賦能鄉村,將閑置民房改造為藝術家工作室和文化體驗空間,通過"藝術創作+民俗展示+鄉村旅游"的模式,激活瑤族文化生命力,帶動鄉村文旅經濟發展,實現藝術與鄉村的雙向賦能。
(二)生產性基地類
3. 蘇仙區烏米粽非遺工坊。構建"種植-制作-銷售"全鏈條,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1000萬元,帶動200人就業,非遺傳承人參與工藝監督。工坊通過市場化運作,將傳統烏米粽制作技藝從家庭作坊升級為標准化生產,同時融入體驗式消費,既保護傳承了非遺技藝,又通過市場化路徑實現非遺的經濟價值。
4. 桂陽縣稻草灰水粽工坊。年銷售120萬隻,吸納130名留守老人,設置手工制作體驗區,技術投入8萬元。工坊聚焦傳統灰水粽工藝的現代化轉型,通過"非遺技藝+扶貧就業+旅游體驗"的模式,不僅實現了傳統美食的規模化生產,還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體驗區建設增強產品文化內涵,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三)社區生態類
5. 北湖區枝青度假村。流轉49棟閑置老屋,植入瑤藥文化元素≧3處,2024年入住率92%,年均營收1800萬元。度假村以瑤藥文化為核心,將閑置老屋改造為特色民宿和瑤藥體驗館,通過"文化體驗+生態度假"的模式,既盤活了農村閑置資產,又推動了瑤藥文化的活態傳承,為鄉村振興中的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6. 宜章縣大瑤煙酒商行。改造80㎡鐵皮棚為智慧便利店,日均營業額4000元,較改造前增長300%。項目通過數字化改造和功能重構,將簡陋的鐵皮棚升級為兼具零售、便民服務和文化展示功能的智慧空間,展現了小微商業空間改造的可能性,為城市邊角商業設施的升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方案。
(四)青年創新類
7. 蘇仙區湘南學院香氛實驗室。00后團隊運營,2024年營收420萬元,用戶自發內容超5000條。實驗室將湘南地域文化與香氛創意結合,通過年輕化團隊運營和社交媒體營銷,打造"文化+創意+科技"的新型消費場景,不僅實現了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化,還通過用戶自發傳播形成品牌影響力,展現了青年創新力量在文化產業中的活力。
8. 北湖區小埠古村柴火廚房。團隊平均年齡28歲,引入盲盒套餐,抖音直播帶貨銷售額增長200%。柴火廚房以"鄉村美食+潮流消費"為定位,通過年輕團隊運營和創新營銷模式,將傳統農家菜與盲盒經濟、直播電商結合,賦予鄉村餐飲新的消費場景和傳播渠道,為鄉村美食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新思路。
(五)產業升級類
9. 北湖區豆腐產業創新基地。研發設備使生產效率提升10倍,2024年銷售額1.18億元,聯合200戶農戶。基地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將傳統豆腐制作升級為現代化產業,同時採用"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大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傳統農產品的工業化轉型和品牌化發展。
10. 資興市東江湖攝影驛站。改造200㎡玻璃工坊,引入AR攝影技術,2025年上半年非門票收入佔比49%。驛站將工業遺址改造為攝影主題體驗空間,通過AR技術創新攝影體驗模式,打破景區依賴門票收入的傳統模式,拓展攝影培訓、文創銷售等多元業態,為景區業態創新和非門票收入提升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五、"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全流程分析
(一)標准化篩選流程
構建"前置評估-實施驗証"雙階段機制。前置評估借助"場景評估小程序",從空間精微性、文化在地性、體驗交互性、青年適配性4個一級指標及12個二級指標量化評分﹔實施驗証通過"部門認証+數據審計+用戶調研"三維審核,保障案例合規實效。
(二)2024-2025年郴州市實施成效
郴州市篩選案例實現效益雙升:投資回收期從11.6個月縮至9.8個月,空間坪效由8800元/㎡增至9200元/㎡,非遺銷售佔比達31.2%,青年客群日均停留延長至112分鐘,驗証標准科學實用。
六、結論
(一)理論創新價值
首創"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案例篩選標准體系,突破傳統單一評價框架。量化指標融合空間經濟學、文化生態學與體驗設計學,構建多維度分析范式,填補小微文旅場景理論和場景經濟學空白。
(二)實踐推廣意義
1. 標准化工具。制作實操性的《篩選操作手冊》並建立數字化系統,降低基層執行門檻,為中小城市提供可復用"工具箱"。
2. 區域協同。積極推動“郴州案例”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微更新案例庫》,以"郴州樣本"助力區域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三)方法論貢獻
建立"定性分析+定量指標+實証檢驗"研究范式,驗証"小投入、快周轉、深融合"模式可行性。兼具學術嚴謹與實踐指導,為中小城市提供文旅轉型創新方案,示范產業精細化發展路徑。
(本文作者陳獻春,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