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背包創業型“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構建方法論探討—以湖南省為例

2024年中央首次召開全國旅游發展大會,明確旅游業作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的新定位。這個新定位標志著文旅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以民生福祉為核心的價值重構。傳統“大而全”模式面臨著嚴峻挑戰,難以滿足游客對情感共鳴、品質保障和個性體驗的核心訴求。在此形勢下,大學生背包創業型“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應運而生,為城鄉閑置空間的適旅化改造提供了創新范式,正成為破解行業困境的重要路徑。本文以湖南省為例,結合2024年以來統計數據,採用定性分析法和案例實証,對大學生背包創業型“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構建方法論作一探討 。
一、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概念本質:時代命題的青春解答
“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是以空間精微性、文化在地性、體驗交互性和青年適配性為核心特征的新型發展范式,通過小規模空間實現“小體量承載大內涵、輕投入創造高價值” 。這種范式打破文化與商業對立的認知,既詮釋“場景即生產力”的經濟學邏輯,又表達“體驗即生命力”的美學價值,尤其契合青年客群的行為偏好。大學生背包創業型“小而美”文旅新場景則指青年創業者以不超500萬元輕資產,改造不超500㎡小微空間,植入文化創意並復合業態,打造兼具非遺、商業與民生功能的消費場景,為大學生低門檻創業提供實踐范式。該范式不僅是民生產業的實踐載體,更是幸福產業的價值引擎。
(二)關鍵構成要素
1. 輕資產運營機制。通過模塊化設計、廢棄材料再利用等手段,將單平方米改造成本控制在傳統模式的60%以內。如瀏陽侗族民宿項目,依托高校設計團隊,運用侗族榫卯工藝,僅用3個月完成200㎡空間改造,成本較常規方案降低40%。這種模式不僅縮短了建設周期,還通過材料循環利用降低了環保成本,為初創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成本控制模板,解決了青年創業者資金短缺的痛點。
2. 小微空間激活路徑。聚焦城市“毛細血管”空間,實現低效資源的價值轉化。婁底歸古度假區“網紅秋千”項目,以3萬元小額投資打造鄉村旅游打卡點,借助抖音裂變傳播,3天內實現營收7萬元,同時帶動周邊20戶村民開展餐飲配套服務,單戶假期增收5000元。該案例証明,小微空間可通過“單點突破+社交傳播”模式,激活鄉村閑置資源並形成消費聚集效應,為鄉村文旅振興提供了輕量化解決方案。
3. 文化在地化標准。建立“非遺+民俗故事+自然景觀”三維植入體系,確保每50㎡空間融入至少1項地方文化元素。吉首湘西苗銀直播工坊將傳統鍛制技藝與直播電商結合,日銷苗銀飾品超千單,帶動周邊87戶農戶年均增收2.4萬元,同步建立含300+紋樣的數字基因庫。這種“工藝傳承+數字保護+商業變現”的模式,實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消費場景中的活態延續,讓非遺在市場中煥發新生。
4. 民生價值量化指標。單項目平均創造8.7個穩定就業崗位,帶動周邊居民收入增長32.6%。如鳳凰古城民宿聯營項目,通過原住民參與改造運營,使23戶居民戶均年收入增加2.4萬元,就業密度達到傳統商圈的3倍。該模式不僅創造了直接就業機會,還通過“民宿+餐飲+手作”的業態聯動,形成了可持續的民生改善生態鏈,推動了地方經濟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二、大學生創業制度創新與文旅場景生態構建
(一)創業政策支持體系
1. 資金閉環扶持。湖南省設立5億元大學生創業基金,採用“投早投小+3年成本價回購”機制,降低創業者資金壓力。長沙葉島酒店主理人獲150萬元基金支持,完成湘江畔200㎡邊角空間智能改造,2024年通過實景直播實現成交總額(GMV) 200萬元。這種“政府注資+市場回購”的模式,既解決了初創期資金短缺問題,又通過股權退出機制實現了財政資金的循環利用,讓有限的政府資金能扶持更多創業項目。
2. 全周期孵化服務。構建“省級基地+高校雙創中心”網絡,20個標准化基地提供從創意到運營的全鏈條服務。湘南學院雙創中心為郴州雲棲露營基地提供16次業態優化方案,助其從校園設計方案轉化為長卷景區永久駐場項目,首年接待研學團隊1.2萬人次。高校孵化體系通過“專業指導+資源對接”,縮短了項目從創意到落地的周期,提升了創業成功率,實現了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精准對接。
3. 成本精准減負。實施“稅收減免+擔保費補貼”組合政策,初創企業年均節省稅費2.4萬元,擔保費率降至1%,使苗銀直播工坊等項目成活率提升40%。政策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初創項目預留了更多盈利空間,尤其對現金流敏感的輕資產項目形成關鍵支撐,有效降低了青年創業者的初始運營壓力。
(二)“小而美”文旅場景創新模式主要特征
1. 空間效能最大化。醴陵尚方窯採用“白天DIY工坊+夜間藝術沙龍”分時復用模式,200㎡空間坪效提升2.3倍,2024年帶動當地釉下五彩瓷銷量增長65%。這種“時間錯峰+功能疊加”的運營策略,突破了傳統空間的單一功能限制,為小微場景的效益提升提供了可復制的操作范式,實現了空間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文化轉化機制。湘西龍山縣惹巴拉土家織錦項目建立數字基因庫保存22道傳統工藝,跨界開發潮牌服飾,年輕客群復購率達43%,同步培養56名非遺傳承人。項目通過“工藝數字化+產品時尚化”的雙軌策略,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通過現代設計語言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讓民族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方式。
3. 體驗交互設計。長沙田漢大劇院《聶小倩》2.0湘劇運用AR技術實現觀眾劇情分支選擇,搭配火宮殿小吃與場景化嗅覺特效,使18-35歲觀眾佔比提升至75%,帶動周邊商圈夜間消費增長30%。該案例通過“技術賦能+五感刺激”,將傳統戲曲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產品,重新定義了傳統文化的當代消費方式,為傳統藝術吸引年輕受眾提供了新路徑。
4. 青年生態構建。后湖藝術商店等場景建立“創意孵化-市場驗証”機制,用戶生成內容(UGC)佔比達18%,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設計的文創產品直接入市,轉化率超25%。這種“校園創意+市場實踐”的閉環生態,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創業試煉場,還通過真實消費反饋反哺高校教育,形成了產教融合的良性循環,推動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
(三)大學生創業生態支撐要素
1. 產業協同效應。瀏陽創業基地推動侗族建筑智慧與民宿設計結合,形成“設計-建造-運營”產業鏈,既傳承了民族文化,又提升了商業競爭力。基地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實現了從文化元素提取到商業產品落地的全鏈條服務,為同類項目提供了產業集群發展的參考樣本,促進了區域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
2. 人才集聚優勢。長沙市五年吸引百萬青年人才,其中,文旅創業者中90后佔比達76%。青年群體帶來的互聯網思維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推動了文旅業態與直播電商、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產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為文旅產業注入了年輕活力與創新思維。
3. 文化資源轉化。依托湖南豐富的非遺資源,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技藝。湘西苗銀直播工坊、惹巴拉土家織錦等項目將線下工藝轉化為線上消費產品,拓展了文化資源的商業變現路徑。這種“非遺+電商”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小眾文化產品獲得了全國性市場,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轉化。
三、湖南省十大案例深度解析
(一)空間激活類
1. 長沙湖島藝術商店。200㎡閑置倉庫改造為苗繡文創復合空間,通過“設計師駐場+DIY體驗”模式,2024年銷售額120萬元,帶動周邊商鋪客流增150%。項目証明,閑置空間可通過“文化主題+體驗互動”的改造策略,轉化為高附加值的文旅消費場景,為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2. 婁底歸古網紅秋千。3萬元投入打造鄉村打卡點,借社交媒體裂變3天營收7萬元,單戶村民假期增收5000元。該案例驗証了“小微投資+社交傳播”在鄉村旅游中的可行性,為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提供了低成本解決方案,尤其適合鄉村振興中的文旅創業項目。
(二)文化賦能類
3.吉首苗銀直播工坊。傳統工藝與直播電商結合,日銷千單,87戶農戶年增收2.4萬元,建立數字基因庫。項目通過“非遺+直播帶貨”模式,既保護了傳統工藝,又為山區農戶開辟了增收渠道,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價值,為非遺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4. 龍山縣惹巴拉織錦。22道工藝數字化后開發時尚產品,復購率43%,培養傳承人56名。項目通過“工藝數字化+產品年輕化”策略,使民族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方式,為非遺提供了可持續的商業路徑,讓傳統文化在市場中實現自我造血。
(三)體驗創新類
5. 郴州雲棲露營基地。高校文創與全時段業態設計結合,獲景區永久入駐,首年接待2.3萬人次,研學收入佔比40%。項目開創了“校園創意+景區運營”的新模式,通過“白天露營+夜間市集”的全時段運營,最大化利用了景區空間資源,為文旅項目的業態創新與運營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6. 長沙《聶小倩》2.0湘劇。AR互動與五感設計使年輕觀眾佔比75%,帶動商圈消費增30%。該案例展示了傳統文化通過科技賦能的創新表達,為傳統藝術形式吸引年輕受眾提供了可復制的體驗設計方案,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四)業態融合類
7. 衡陽葉島智能酒店。200㎡空間融合智能住宿與文化策展,年GMV200萬元,衍生展覽收入35萬元。項目打破了傳統酒店的單一住宿功能,通過“智能設備+文化展覽”的業態融合,提升了空間的商業價值與文化內涵,為酒店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方向。
8. 郴州郴心文旅集市。22個零租金展位孵化20+學生品牌,“啡嘗郴州”等獲天使投資,首日銷售額破萬。集市通過“零成本孵化+資本對接”機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從創意到市場化的完整鏈條,形成了“教育-創業-產業”的良性生態,助力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與成長。
(五)技術融合類
9. 長沙湘音數字藝術館。VR+全息投影展示非遺音樂,年營收80萬元,建立127首曲目數據庫。項目通過數字技術將非遺音樂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產品,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開拓了新的消費場景,為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展示提供了范例,推動了非遺的現代化傳播。
10. 韶山紅色故事劇本殺。紅色歷史與沉浸式體驗結合,單日接待300人,研學課程年服務2萬人次。該案例將紅色文化轉化為互動性強的劇本殺產品,創新了紅色教育的形式,為紅色文旅的年輕化表達提供了新思路,讓紅色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四、大學生背包創業型“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構建四步法
(一)載體篩選與評估模型
1. 三維選址標准。區位選擇距核心商圈/景區≦3公裡,如長沙葉島酒店選址湘江畔3公裡內邊角地,確保交通可達性﹔建筑結構完整度>70%,水電復用率≧80%﹔單㎡改造成本≦2000元。這三項標准從區位優勢、建筑基礎、改造成本三方面形成篩選框架,保障項目落地的可行性與經濟性,幫助創業者精准選擇高性價比的空間載體。
2. 可行性評估工具。建立“空間質量-文化稟賦-消費潛力”評估矩陣,如郴州飛天山景區邊角地因兼具丹霞地貌資源與游客流量,被選為郴心集市選址。通過多維度評估,確保空間選擇既符合文化主題定位,又具備足夠的消費支撐,降低創業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
(二)文化元素轉譯流程
1. 資源挖掘階段。“湘推官”團隊採用田野調查法,深入湖南14地市建立含87項非遺、123個民俗故事的三維資源庫。系統的資源梳理為文化植入提供了豐富素材,確保場景的文化深度與地域獨特性,避免同質化競爭,為項目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核。
2. 創新表達路徑。符號轉化如湘南學院將苗銀紋樣抽象為盲盒圖案,首月銷量5000件﹔技術賦能如蘇仙區在 “國潮文旅節” 等活動中運用AR技術。通過現代設計語言與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符合當代審美的消費產品,提升文化的可觸達性與吸引力,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消費場景。
(三)技術應用分階策略
1. 基礎階段(≦5萬元)策略。婁底歸古秋千採用小程序預約系統,預約效率提升40%。低成本技術解決方案可滿足基礎運營需求,適合初創期項目快速實現數字化管理,解決基本的運營效率問題。
2.進階階段(5-20萬元)策略。郴州雲棲露營部署數字人解說,體驗滿意度達92%。中等投入技術可提升服務標准化與體驗科技感,適用於項目成長期的體驗升級,增強用戶體驗與項目競爭力。
3.升級階段(>20萬元)策略。長沙湘音藝術館應用VR技術,線上衍生品收入佔比35%。高投入技術可拓展商業邊界,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運營,適合成熟期項目的價值深挖,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
(四)政策資源整合路徑
1.啟動期(0-6個月)策略。雲棲露營基地獲50萬元創業基金及湘南學院3年免租支持,快速完成方案優化與落地。啟動期政策可降低初期成本,幫助項目快速驗証商業模型,讓創業者在項目初期輕裝上陣。
2. 成長期(6-24個月)策略。長沙葉島酒店參與文旅消費券活動,客流量增45%,GMV漲35%。成長期政策可借助政府流量扶持擴大市場影響力,推動項目規模擴張,助力項目在市場中快速成長。
3. 成熟期(24+個月)策略。瀏陽白沙白民宿通過金融工具回籠資金,投資回收期縮至2.8年。成熟期政策可引導項目對接資本市場,實現可持續擴張與資金循環,為項目的長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綜上所述,湖南實踐表明,大學生背包創業型“小而美”文旅新場景模式通過政策、金融、創意與技術的協同,構建了“輕資產投入-文化深植入-民生高價值”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面向未來,需進一步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適配性,如在長三角地區強化江南水鄉元素植入,在西南地區突出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實現地域文化與文旅場景的深度融合﹔深化元宇宙等新技術應用,開發虛擬與實體聯動的文旅場景,拓展消費邊界,創造新的消費模式﹔建立全國性創業孵化聯盟,推動經驗跨區域復制,形成“地域特色+操作指南”的方法論,為全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豐富的實踐范式。
(本文作者陳獻春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