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十位老兵的抗戰故事

“不吃這些苦,又怎會有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申智林
“日寇對根據地掃蕩,一次就殘殺了我6名親人。”一遍遍摩挲著胸口,年近百歲高齡的張慶功,回憶起84年前的臘月二十一的下午,仍無比沉痛,“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1926年11月,張慶功出生在山西沁源縣一個普通家庭。1941年,日軍集結重兵,向沁源分進合擊瘋狂“圍剿”,實施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
“那天我一家和三伯母一家轉移到5公裡外的破舊窯洞裡,還是被敵人發現。我一歲半的弟弟被母親抱在懷裡,子彈貫穿他的頭,又穿過我母親的身體,殘忍至極。”張慶功悲苦萬分。
“國仇家恨,讓我穿上了軍裝!”張慶功表示。1942年2月,16歲的張慶功加入沁源縣一區抗日游擊隊。“我上午參軍,下午就上了戰場,一點沒有怕過。”他說。
根據地的戰斗任務之一,就是保護群眾生產。1943年春天的一個夜晚,針對當時駐沁源日寇據點持續侵擾群眾春耕的問題,張慶功所在的營聯合其他幾支部隊,一起對沁源縣城關日寇據點奇襲。
“我軍三路突擊隊一齊出動,分別對抗來自南北兩路營房和中路指揮所的敵人。”張慶功說,指揮所建在小土山包的半山腰,上面有堡壘,自己跟著戰友,一路“摸掉”了敵人的警戒哨兵,直搗指揮所。
槍林彈雨中,張慶功將生死置之度外。一次,因為漢奸出賣,他所在的部隊即將被日寇包圍。突圍中,敵人一顆子彈從張慶功的小腿貫穿而出。幸運的是,子彈沒有在體內爆裂,也沒有打斷骨頭。“突圍后,在老鄉家住了七八天養傷,能下地了,就又跟著部隊走。”張慶功回憶。
抗戰期間,張慶功擔任過班長、排長,最多時帶隊近30人。“隻有幾支步槍,子彈也不多,戰士們就揣著自制的手榴彈跟敵人戰斗,其余物資全靠繳獲,幾年時間,居然慢慢將槍都補齊了。”講到這裡,張慶功笑了。
漸漸地,部隊的戰斗區域從根據地逐步外擴,從沁源縣一路戰斗到沁縣,甚至更遠。“到后面感覺敵人不敢出來打了,越來越收縮。”張慶功說。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歡呼雀躍中,張慶功還在想:“要不是他們逃跑太快了,肯定要多送他們幾顆子彈。”
后來,張慶功又跟著部隊,先后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轉業到地方工作。“保生活、保生產,哪裡最苦最累,都趕在前頭,這一輩子吃了不少苦。”張慶功輕嘆一聲,又笑了,“可是,不吃這些苦,又怎會有幸福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