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先進制造業當家“方法論”

時至年中,經濟形勢備受關注。
近日,全省各地陸續公布前5月經濟數據。其中,株洲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居全省第一。
透視株洲整體的形與勢,穩與進仍是核心底色。梳理株洲近5年同期數據,一條“穩中求進、破立交織”的發展軌跡清晰呈現。
亮眼數據背后,株洲制造業發展蘊藏哪些新趨勢、新變化?又有哪些值得訴說的“方法論”?
中車株洲所時代電氣制造中心 (資料圖)企業供圖
先進制造業再進階
從近5年同期數據可見,株洲正逐步從“制造”邁向“智造”。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制造業完成了新的進階。
一個是先進制造業佔比不斷提升,數據顯示,今年1-5月,規模工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7%,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55.2%,先進制造業中六大產業均實現正增長。
另外一個深層的變化,是株洲投資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扭轉。2020年至今,工業投資增長從5.5%升至17.5%,佔固投的比重提升到60.4%,這個上揚曲線,進一步表明了先進制造業成為株洲經濟的堅實底座。
先進制造業勢頭強勁,實體經濟牢牢立住,通過數據透視株洲產業,動能持續增強。
是什麼推動先進制造業提質增速明顯?知株俠認為,原因正在於株洲持之以恆堅持“制造業當家”,總結主導產業領域“制造廠+研究所”的發展模式,傳承和推廣“廠所結合”的城市密碼,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樣的方式在株洲體現得淋漓盡致。結合具體行業來看,今年1-5月,規模工業企業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長16.1%。從行業來看,屬於典型的先進制造業,而行業技術與軌道交通技術共融、共通,從而煥發極強生命力。比如,中車株洲所,在儲能領域已有二十余年的技術積澱。
這樣的例子在株洲這座制造名城並不鮮見,也印証一個道理:堅持“長期主義”,輔以科技創新,制造業找到了自己的“長坡厚雪”。
麗江雪山觀光火車 (資料圖)受訪企業供圖
還有一些故事,來自廣袤的一線。今年以來,全球首列全景觀光山地旅游列車在麗江開啟,湖南賽德雷特衛星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研發、制造的衛星搭乘力箭一號遙七運載火箭升空,中國航發南方以及中國航發湖南動研所向白鯨航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交付的2台AEP100發動機等等,都來自“株洲制造”。
這些,都是株洲先進制造業完成進階的答案。
新興產業穩步向前
透過近5年同期數據,還有一個現象:株洲的新興產業發展呈蓬勃之勢,大有百花齊放的姿態。
梳理發現,這5年增長較快的行業,分別是以風電為代表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先進材料制造業、節能環保及新能源產業和生物醫藥等。
上述產業都實現兩位數增長,這樣的速度,可以說勢頭比較猛。
在這背后,還呈現出另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變化:株洲加速優化產業版圖,以更大力度發力新興產業。
作為一座工業城市,株洲無論是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還是科研條件,都堪稱頂級選手。近年來,株洲跨行業孵化裂變了新能源裝備、高分子新材料、低空經濟、北斗、工業軟件等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基於優勢、擴展優勢的新質生產力培育道路。
就北斗產業而言,株洲正加速推動北斗技術在多領域的規模應用,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天邊”走向“身邊”,一批涉及產業發展、大眾消費、智慧城市、現代農業等領域的北斗規模應用場景正加速落地,特別是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成功召開,為北斗產業的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產出周期相對較長,株洲還沒到收獲的時候。竹子扎根的啟示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都是厚積薄發。所以,株洲今年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做有質量的發展。
今年,還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其一,在全市85家、600多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新興產業佔比不斷提升﹔其二,今年5月,隨著62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成功驗收,株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性、連續性和協調性,正逐步補齊。
可以說,株洲中小企業更強了,株洲鍛造新興產業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株洲發展新型工業化也有了更足的底氣。
工業投資積蓄未來勢能
工業投資是衡量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決定未來發展勢能的關鍵變量。
梳理這5年同期的經濟數據,株洲的工業投資一直保持著增長,特別是今年,工業投資增長17.5%,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0.4%,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
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背后,既意味著企業對未來的市場前景和株洲的營商環境持續看好,也意味著新一輪的發展勢能即將得以釋放。
透過工業投資結構,會發現株洲產業鏈招商形成了量質齊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並舉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落戶株洲的重大產業項目大多數都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且都是契合全市13條產業鏈的上下游項目。比如,6月在高新區竣工投產的諾天碳化硅半導體設備與基材生產基地項目,就屬於先進材料制造業領域。而投資超百億元的中車“雙碳”產業園項目,則讓株洲塑造新興產業有了新支撐、新極點。
在串點成鏈、聚鏈成群的同時,株洲及株洲企業,正不斷提升產業“含綠量”。株洲共有20項入選湖南工業綠色低碳技術目錄發布,數量居全省第二﹔株洲7個應用場景入選全省工業低碳氫名單,入選數量居全省第二、佔全省比重超四成……
這些面向未來的投資、面向自身的轉型,將成為株洲今后能否實現經濟奮力一躍的關鍵。
窺一隅而知全貌。這5年同期的經濟數據,既展現了株洲制造業大市的韌性突破,映射出動能轉換帶來的深層挑戰。
穩住上半場,決戰下半程,未來見分曉。(王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