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種田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看寧鄉“農田三變”帶來的變化

一直以來,“誰來種田、如何種田”是困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難題。寧鄉作為產糧大市,深入踐行“農田三變”改革,廣泛聽取作田一線的聲音,全力將零碎的“巴掌田”“補丁田”,改造成高產增收的“聚寶盆”,吹響了鄉村振興的沖鋒號角,而“讓種田人嘗甜頭”的目標,更是令眾多新農人、種田大戶們喜笑顏開。
近三年來,寧鄉總結提煉並深化落實“農田三變”,全市上下能夠用工業化思維抓現代農業,堅持系統化、機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思路,既注重頂層設計,又狠抓基層落實,讓改革成效更可持續、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寧鄉揮舞著三記“破壁鋤”,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的桎梏,鑿開千年凍土,開啟了一場震撼人心的鄉村振興變革。
第一鋤:砸碎“方寸田埂”的觀念壁壘
在花明樓鎮楊林橋村的破埂現場,氣氛緊張而熱烈。黨員周光深吸一口氣,高高舉起鋤頭,猛地揮向自家菜園。“拆!”隨著這一聲干脆的號令,泥土飛濺,村民們圍聚四周,目睹了這三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奇景:祖祖輩輩傳下來、犬牙交錯的“插花田”,在鋤頭與機械的協作下被連片鏟平,原本狹小零碎的菜畦,眨眼間化作五畝見方、規整開闊的大田。
長久以來,小塊分散的農田就像一道道無形的壁壘,不僅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施展,更困住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腳步。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推倒這些田埂,打破村民心中的固有觀念。於是,一場深入細致的思想動員工作在各村悄然展開。
村干部們挨家挨戶走訪,召開一場又一場屋場會,與村民促膝長談,掰著指頭算經濟賬、長遠賬﹔黨員們以身作則,周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率先拆除自家菜園,用實際行動為村民吃下“定心丸”。
人心齊,泰山移。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們紛紛放下顧慮,主動參與到“小田變大田”的改造中來。短短數月,楊林橋村就完成了上千畝農田的整合,曾經“巴掌大”的小田被連片的大田取代,大型農機得以暢通無阻,耕種效率大幅提升。這一鋤,砸碎的是田埂,打通的是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任督二脈”。
“隨著‘農田三變’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的種糧事業迎來了轉機。”作為一名“90后”新農人,楊志斌原本在外地務工,2020年他卻毅然決定返鄉務農。但由於田塊零散,農機作業困難,成本高昂,剛開始他隻流轉了300畝土地。
2024年,“種田的楊志斌”把“打工的楊志斌”遠遠拋在了身后:年收入達到了180萬元。“現在,小田變大田,田塊變成了5-10畝的連片田,農機作業暢通無阻,畝均成本直降70元。我一口氣承包了1300畝,搞規模化經營,這樣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受益最大的當然是我們種田的,我最開始隻種了30畝,都是村民們‘嫌棄’的小塊田,免費給我種。現在我種了1800畝,都是大塊連片,方便機械作業。”退伍軍人李凱,從2012年開始返鄉種田,嘗到了甜頭的他不但積極支持“農田三變”,而且利用農閑自己小規模實踐。他投入7萬元對夏鐸鋪鎮高新社區5組210畝休耕地進行平整,同步實施小田變大田,由原來的108丘變成現在的54丘。如今,這些無人問津的“巴掌田”“補丁田”,改造成了高產增收的“聚寶盆”,村民們無不拍手稱歡。
第二鋤:激活“沉睡資源”的資本引擎
壩塘鎮的地底深處,傳來鑽機持續而有力的轟鳴。水平定向鑽正全力以赴,穿透539米堅硬的岩層,被堵塞長達四十年的暗渠,在這股現代科技的力量下,終於重見天光。剎那間,汩汩清流奔涌而出,迅速漫過龜裂已久的旱田。老農張義明蹲在田邊,雙手捧起混著泥沙的井水,渾濁的雙眼滿是激動與欣慰:“盼了這麼多年,這水終於來了!”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然而,長期以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投入不足,成為制約寧鄉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寧鄉創新投融資模式,採用“投資人+EPC+O”模式,成功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建設與運營。這一模式的推行,就像一把“金鑰匙”,叩開了沉睡資本的大門,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在社會資本的助力下,寧鄉掀起了一場農田水利建設的熱潮。新修的灌溉渠道縱橫交錯,如同一條條銀色的絲帶,將清澈的水源引入每一塊農田﹔現代化的泵站拔地而起,24小時不間斷為農田輸送“生命之水”﹔智能化的灌溉系統投入使用,農民隻需輕點手機,就能精准調控灌溉水量與時間。與此同時,寧鄉還積極引導資本投向農業科技研發、農產品加工、農業電商等領域,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這一鋤,叩醒的是沉睡資本,激活的是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
“只要掃一掃二維碼,這一個工程的建設內容、建設過程、建設單位一覽無余,這樣的設置,除了信息公開透明,方便農戶監督工程質量以外,更為工程以后的養護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走進回龍鋪鎮的田間地頭,仿佛踏入了“智能網紅打卡地”,水渠、農田,每一項工程都配備了獨特的“二維碼身份証”,隻需用手機輕輕一掃,工程建設的詳細信息、技術參數等“黑科技”內容便一目了然。
湖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寧鄉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經理周沙介紹,寧鄉自2023年開始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動“農田三變”,由省、市、縣三級國企實現混改組建合資公司,通過公開招標或招商方式引入社會資本作為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主體。目前,寧鄉高標准農田建設投融資創新項目總建設面積20萬畝,總投資20億元,採取分期滾動的建設模式一步步建成。
第三鋤:培育“新農力量”的破局先鋒
近日,退伍兵李凱的合作社裡,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最年輕的00后社員小張,農忙時日薪高達數千元的他拍著方向盤,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以前相親,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開農機的,現在可不一樣,姑娘們都覺得開農機比坐辦公室還酷!”
在寧鄉,像小張這樣投身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帶來的不僅是青春與活力,更是全新的農耕理念與技術。寧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大力推廣“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新模式。
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民通過電商平台將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徹底打破了地域限制,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快速流通﹔智慧農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實時監測與精准調控,澆水、施肥、打藥全自動化,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還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生態循環農業則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將種植、養殖與農產品加工有機結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廢棄物的零排放,打造出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
站在新增的1424畝耕地上,改革者們深知每一寸土地的珍貴與分量:金洲鎮圓湖農機合作社主動挑起2727畝農田管護的重擔,憑借專業的技術與高效的管理,讓每一塊土地都發揮出最大效益﹔丁國強兄弟不畏艱辛,開墾300畝山坳地,精心耕耘,秋收時畝產成功突破千斤大關﹔水稻機械化率達到89.35%,其背后是2860戶新農人的辛勤付出與勇敢探索,他們用青春與汗水,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著現代農業的輝煌篇章。
凍土下的春芽:從“量”到“質”的系統變革
在“三變”改革推動下,寧鄉糧食生產實現質的飛躍:近三年糧食種收面積穩定在160萬畝、產量73萬噸以上,佔長沙37%,穩居湖南第二﹔高標准農田建設累計完成8.6萬畝,新增耕地1976畝,土地流轉率達69%。更深遠的變化在於——金洲鎮箭樓村通過“規范化流轉+精細化培育+完善化配套”,整村流轉率近65%,圓湖農機合作社獲省級示范社稱號﹔雙江口鎮通過推廣“農香42”等優質品種,打造“寧鄉香米”千畝示范片,糧食溢價率提升30%以上。
從破埂整地到資本破局,從個體突圍到系統重構,寧鄉的三記“破壁鋤”,本質是用改革思維破解“誰來種地、如何增效”的世紀命題,是對傳統農業的大膽革新,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它讓人們看到,只要敢想敢干、勇於創新,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獲無限可能。
當田埂不再成為阻隔,當資本流向希望的田野,當青年把青春播撒在泥土裡,千年農耕文明正在這裡孕育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密碼,讓田野的突圍之路越走越寬,讓鄉村振興的夢想照進現實。 (范婷 楊軍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