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長出來的文明(博古知今)

在人類社會歷史演進中,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標識。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課題規劃裡,作為迄今考古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城址,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十分重要。
城頭山遺址位於洞庭湖西北澧陽平原,遺址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正式進行考古發掘始於1991年冬季,通過對遺址西南城牆的解剖,証明城頭山古城的筑造年代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是當時全國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市,被評為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城頭山的原始地貌是澧陽平原之上一處山前低矮崗地,距西部山地僅數千米,澧水支流澹水從崗地南側流過。在距今6800年左右的湯家崗文化時期,這裡即出現了定居聚落。選擇在這樣一處平原之上的山前臨河崗地,在當時的自然環境下,實乃最佳位置。湯家崗文化的人們開掘了圍繞聚落的環壕,又在環壕之外的東部開辟了稻田。稻田為長方形,面積不小於180平方米,有田埂和灌溉設施,已呈現出成熟的稻作農業特點。聚落內部也有明顯規劃,墓地、居住區分成不同的空間,為后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湯家崗文化聚落發展數百年之后,大約在距今6300—6100年間,開始了有計劃地持續筑造城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持續的田野考古工作,發現了距今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確立了長江中游史前稻作農業社會復雜化的基本路徑,還有距今6300—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的早期城牆,城頭山遺址因而於1997年再一次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發掘過去了20多年,城頭山仍然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考古揭示這座城有過4次筑造。最早筑城的年代為距今6300—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城的面積約6萬平方米,僅南部有一條陸路通道,其他三面為城壕環繞,南部通道邊還有特意開挖的人工河與澹水連通。人工河近城的港灣內發現了木槳、木構件、陶器、蘆席等,暗示這是一個與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
城的出現,改變了原來的聚落結構:早先水稻田被廢棄,稻田之外開挖出了城壕,開掘城壕的土就堆筑在原來稻田之上,形成牆體。城東發現了祭壇、祭祀坑等遺跡,這些遺跡分布在城牆內側,同樣疊壓著原來湯家崗文化時期的地面。后來,祭壇上埋了高等級墓葬,周圍還有不少貧民墓,墓葬年代距今大約6000年。城內空間規劃由此更新,城東是墓葬區,城中位置則是居住區,居住區的北側是制陶作坊區。城外是稻田片區,在這個片區內還發現多處小型聚落。
經過三次筑城,最后形成的城市,通過現代測量技術可知:護城河外坡以內面積15萬平方米,城圈外圈以內8.8萬平方米,城圈內圈以內6.5萬平方米。城頭山城市結構布局的重大改變發生在第三次筑城以后,原來城東墓葬區被廢棄,成為普通居民區。城內北部新開辟成墓地。高等級建筑區集中在城中靠西的地點。城內還鋪筑了道路,由東到西直通大型公共建筑。社會在一個全新的理念下被重新構建和組織,迎來了城頭山的鼎盛時代,使其成為澧陽平原乃至洞庭湖區的中心城市。
既為城市,就應具有城和市的功能。城頭山城市具有眾多人口,密集的居住、發達的制陶手工業和先進的社會組織管理能力,具備了區域中心的地位,也應當是資源財富集散地和信息物流中心。所謂“日中而市”“五十裡有市”的記載或許正是史前社會商品經濟的映射。城頭山遺址出土的遺物中,有來自中原廟底溝文化的“西陰紋”彩陶缽,長江下游的瑪瑙璜,皖江一帶的單把彩陶杯、綠鬆石,海岱地區的高圈足鏤孔淺盤陶豆,說明已經存在遠距離產品交流,復雜社會特征明顯。
成熟的稻作農業是城頭山聚落發展壯大的基礎。城頭山最早的城牆直接疊壓在湯家崗文化的稻田之上,如果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標識,那麼城頭山文明就是從稻田裡長出來的。城頭山作為長江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是長江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引領了長江早期文明發展的方向。繼城頭山之后,長江流域數十座城市次第涌現,進而引發中國文明進程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