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健康

愛爾眼科專家鼻內鏡微創摘除眶尖腫瘤

2025年07月09日15:0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近日,在術前評估面臨高達90%失明風險的嚴峻考驗下,愛爾眼科袁洪峰教授團隊憑借精湛醫術,通過鼻內鏡微創技術,為45歲患者田女士成功摘除眶尖海綿狀血管瘤。術后,田女士視力從 0.1 顯著提升至 0.8,且實現“面部零疤痕”,完成這場驚心動魄的光明突圍。

輾轉求醫遇困境,專家團隊破難題

田女士在體檢時發現右眼視力驟降至0.1,經診斷為眶尖海綿狀血管瘤。這種位於眼球后方的腫瘤位置極為特殊,周圍密布視神經、動脈及顱底重要結構。田女士輾轉了多家醫院求醫,得到的回復卻一直是“腫瘤位置太深,手術風險極大”,正一籌莫展時,她經人推薦,慕名找到了重慶愛爾眼科醫院袁洪峰教授。

據了解,眶尖區域是被公認的“手術禁區”,其解剖結構之復雜令人望而生畏——空間狹小如“深井”,且腫瘤與視神經緊密粘連,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永久失明。袁洪峰教授坦言,“保守治療,視力將不可逆地喪失,手術干預,則面臨90%以上的失明風險”。

面對這一棘手病例,袁洪峰教授團隊進行了深入評估,發現田女士的腫瘤雖位置極深,但與視神經之間仍存在微小的解剖間隙。在與田女士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后,田女士毫無保留的信任給了團隊莫大的支持:“只要袁教授願意做,我就做!”袁洪峰教授團隊此前已積累了諸多成功案例經驗,面對患者的信任與期待,團隊毅然接下了這場艱難的挑戰。

3 小時“刀尖起舞”,鼻內鏡突破“手術禁區”

手術採用了導航輔助下內窺鏡經鼻腔入路摘除腫瘤,“這種方法能將失明風險降低約30%,但操作難度更大”,袁洪峰教授介紹,手術需要攻克三個難關,第一個就是腫瘤的定位,團隊採用導航指引,結合眼眶及副鼻竇的解剖特點,找到腫瘤在副鼻竇的定位﹔其次是腫瘤的暴露,因為腫瘤位於眶尖部肌錐內,需要將內直肌及下直肌分開,但由於鼻腔內的空間太小,操作非常困難,需要助手的精確配合﹔最難的問題是腫瘤的摘除,需要小心謹慎的分離,不能在分離時對視神經產生額外的壓力。如果腫瘤與眶尖部組織粘連不重,則比較容易將腫瘤直接摘出來,但田女士的腫瘤由於生長時間長,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摘除過程中幾次將腫瘤拉斷,最終經過3個多小時的不懈努力,在助手林茹醫師、張玉醫師及麻醉護理團隊的通力協作下,袁洪峰教授將這顆1.6cm x 1.2cm的瘤體全部摘除。

手術中最危險的時刻出現在腫瘤分離階段。“腫瘤與視神經粘連嚴重,分離過程如履薄冰,任何細微偏差均可損傷視神經。”袁洪峰教授總結說,“術前視力好的患者,腫瘤與眶尖組織的粘連多不重,手術一般在一小時就可以順利結束。術前視力差的患者,是由於腫瘤長時間對視神經的壓迫,其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就非常嚴重。因此,眶尖部海綿狀血管瘤早做手術風險要小一些,手術難度也會比晚做小”。

視力從0.1提升至0.8,且實現“面部零疤痕”

術后次日,田女士視力即從0.1提升至0.3,術后2周復查,視力已恢復至 0.8,且因鼻腔入路實現了“面部零疤痕”。“從以為要失明到重見清晰世界,袁教授團隊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田女士激動地表示。

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展現了鼻內鏡技術在眼腫瘤治療中的精准應用,更樹立了醫患信任的典范。當患者以生命相托,醫者以仁心濟世,再險峻的“手術禁區”也終將被光明穿透。袁洪峰教授表示,部分患者術前視力1.0,因擔心術后失明,醫患雙方都承受著巨大壓力。“每一例手術都是與風險的博弈,我們通過術前精准評估、術中精細操作以及多學科協作,最終實現了零失誤,為患者守護住了光明。”

據悉,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眼眶病眼腫瘤學組由孫豐源教授領銜,袁洪峰教授、李冬梅教授等專家帶領30余名醫師組成。作為國內眼眶病領域的核心團隊,其不僅首次將眶減壓手術引入國內,成功開展國內首例眶減壓術聯合角膜移植術,更在臨床中率先實踐多項高難度手術技術,深度參與行業標准與診療指南的制定,以扎實的臨床經驗與前沿科研能力,持續為疑難眼眶病患者破解治療難題。(葉秀玲、李林)

來源:愛爾眼科

(責編:向宇、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