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景︱在“苗鄉侗寨古村” 探尋非遺風情

![]() |
高椅古村窖子屋。謝語欣攝 |
近日,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採訪團走進湖南省懷化市南部的會同縣高椅古村、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岩腳侗寨和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文化村,親身感受耕讀文化與漢、苗、侗族建筑藝術的交融,以及多民族節慶風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整體地形宛如一把高高的太師椅,高椅古村因此得名。作為湘南地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之一,這裡不僅保留了大量古建遺存,更傳承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儺戲“杠菩薩”是高椅古村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杠菩薩”是一種由巫師演唱的古老儺戲,劇目多為演繹神祇故事,情節簡練卻充滿神秘色彩,展現出濃厚的原始宗教氛圍與民間藝術的高度融合,成為研究地方信仰與戲劇文化的“活化石”。此外,黑米飯也是高椅古村的一項特色非遺美食。村民們採摘特定植物熬汁,將糯米浸泡后蒸制而成,色澤烏亮、香氣扑鼻。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的推進,黑糍粑、黑泡茶、烏米粽等系列黑色美食相繼問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品嘗體驗,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岩腳侗寨,雕花蜜餞制作技藝令人嘆為觀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仙梅現場展示了她雕刻完成的青皮柚子作品,並介紹道:“雕花蜜餞融合了美食文化與民族文化,是舌尖上的藝術品。”這項技藝以未成熟的青皮柚為主要原料,經過切片、雕刻、漂洗、煮制、糖漬、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雕刻圖案包括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等,構圖飽滿、造型生動、工藝獨特、花樣繁多,既可食用,又具觀賞價值,充分體現了侗族人民對美的追求與生活的智慧。
在皇都侗文化村,隨處可見侗錦的身影。侗錦不僅是服飾的一部分,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侗錦是人對自然與萬物的觀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粟田梅表示。編織一幅侗錦需歷經軋棉、紡紗、染色、絞紗、排經、織錦等十余道手工工序,工藝復雜且耗時費力。侗錦圖案豐富多樣,常見有喜鵲、馬紋、龍鳳等,寓意吉祥美好。這些圖案並非自然寫實,而是通過抽象、概括與夸張的手法再現民族記憶,保留了侗族千年傳統工藝的精髓,展現出高尚、朴素、細膩而優美的藝術風格。
依托高椅古村、岩腳侗寨、皇都侗文化村,以及地筍苗寨、飛山景區五地,懷化市打造了“苗鄉侗寨古村”非遺風情游線路。自運營以來,該線路已累計接待游客311.9萬人次,其中皇都侗文化村接待人數突破百萬,其他站點年均接待量穩定在50萬人次左右,全年旅游總收入達5億元人民幣。
以城為基,以文為魂,以旅為形,懷化正積極探索“文化+旅游”的非遺傳承發展新模式。借助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契機,當地創新推出“玩非遺、賺積分、享懷化”文旅消費模式,構建“非遺+”融合發展新體系,推動非遺與“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融合,吸引更多游客走進懷化,沉浸式感受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謝語欣)
![]() |
雕刻完成的青皮柚子。謝語欣攝 |
![]() |
“杠菩薩”儺戲。謝語欣攝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