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大動物科學社會實踐助力學生就業新方向

“沒想到一隻小小的鵝有這麼大的市場!”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2023級本科生孫曉感慨道。
近日,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師生赴懷化市漵浦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導向,將專業實踐與就業引導相結合,讓學生在助力漵浦鵝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業發展的同時,探尋專業價值與職業方向的契合點。
實踐期間,學生們全程參與“科技賦能,共促發展”漵浦鵝產業座談會,認真聆聽漵浦縣副縣長周波介紹當地鵝產業“富民強縣”地位及種業提升、規模養殖等瓶頸,校地企三方圍繞“種業攻關”“精深加工”等合作方向進行深入探討。在湖南鴻羽漵浦鵝業國家級遺傳資源保種場考察種鵝繁育體系,在湖南恆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交流鵝肉保鮮、副產品開發等問題。
“以前覺得學動物科學就是搞養殖,這次才發現從品種保護到產品加工,整個產業鏈有這麼多專業崗位等著我們。”本科生胡安在參與企業調研后說道。湖南恆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魏紅坦言:“企業發展最缺既懂技術又接地氣的人才,希望高校能多輸送敢闖一線、能解難題的年輕人。”
學院教授為當地養殖戶和企業技術員講授鵝舍標准化建設、疾病防控等技術時,學生們在旁認真記錄,結合課堂所學的《動物生產學》知識,思考反季節繁殖、綠色養殖等問題,將理論轉化為理解產業需求的“鑰匙”。學生們在保種場觀察雛鵝生長,在加工企業討論產品加工工藝與市場營銷優化。這些實踐讓他們清晰認識到,動物科學專業人才既需要扎實的專業功底,也需要對接產業的實踐能力。學院黨委書記祖智波表示:“我們推動學生深入產業一線,就是要讓他們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找到自身定位,把專業優勢轉化為就業競爭力。”
此次漵浦之行,讓學生們在與漵浦鵝產業的深度接觸中,不僅看到了特色農業的廣闊前景,更明晰了專業學習與就業發展的結合點。十年來,學院始終堅持開展“三輪驅動、三堂嵌動、三師聯動”動物科學專業就業型實踐教學育人行動,通過校地企協同的實踐平台、理論與產業交融的培養模式、多方導師聯動的指導體系,持續推動學生在生產一線錘煉本領、找准定位。未來,學院將深化這一育人模式,讓更多“懂技術、接地氣、愛農村”的動科人才在鄉村振興中顯身手、建新功,以專業力量書寫產業繁榮新篇章。(符晨星 李紫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