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崛起“產業森林”: 鏈群協同鍛造發展新高地

近日,長沙制造業捷報頻頻:三一集團與採埃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商招商,岳麓高新區再迎“硬核”檢測企業﹔亞馬遜、阿裡巴巴兩大“世界500強”同期落戶長沙……一系列合作敲定、項目落戶為長沙產業森林注入新的生長活力。
三一集團18號工廠。王志偉攝
“看似偶然的合作與落戶,實質是企業與長沙擇優而生、強強聯手的必然。”長沙市工業與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長沙以17條產業鏈為抓手,集鏈成群,構筑產業“森林”。
從“單株植樹”到“鏈式造林”,長沙產業布局的戰略覺醒
企業如樹。長沙“產業苗圃”樹木郁郁蔥蔥。
“植樹”並非簡單利用現成的優越條件、上級的優惠政策,也並非單純依靠自然資源、歷史基礎、資金實力等要素,而是要精准識別樹木品類,選取適合本土生長、符合生長趨勢的“樹木”——長沙產業鏈思維正是發源於此。
早在2007年,長沙便將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寧鄉,這是一家專攻廢舊電池及報廢汽車資源化回收處理和高端電池材料生產的企業,也是長沙提前布局鋰電新能源產業的實踐。
寧鄉經開區的弗迪電池長沙基地車間。歐陽倩攝
如果政府“有形之手”僅止步於“植樹”,則會陷入“零散栽種”的困境。
為此,長沙借著新能源材料企業對上下游產業有較強吸附性的特點,繼續招引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池隔膜等上下游企業,產業規模效應得到釋放。
另一個案例則是在汽車領域。生產一台傳統燃油車需要超20000個零部件,即便是新能源汽車,也需要超10000個零部件,一家整車企業幾乎不可能自己制造所有零部件,而每一個零部件,或許都代表著一個生產廠家。
這些廠家,可能分布在天南海北,相隔千裡。它們分開是一盤散沙,沒有什麼活力與潛力,而用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串起來,則立馬生龍活虎,降本增效。
看透“植樹—造林”深層次邏輯的長沙,於2017年首倡“鏈長制”,由政府主導,打通企業上下游供應鏈條,推動各企業協同發展。目前,長沙形成了工程機械、先進儲能材料等17條產業鏈,崛起了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六大千億級制造業產業集群。
“聯鏈成林”的規模效應,從產值穩固到新賽道卡位
位於長沙經開區的廣汽埃安,平均每53秒即可下線一台新能源汽車。王志偉攝
聯點成鏈,給長沙帶來了什麼?
以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為例。當下,碳酸鋰價格較峰值時期下跌了90%,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本應一同縮水的產業鏈總產值卻在2024年仍舊穩固在千億元層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長沙聚齊了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池、電池回收等環節形成完整產業鏈。
當原材料市場遭遇“周期性”影響時,產業上下游與科技研發端口便能及時補位,創造新的產業增長點,提升產業附加值。
以2022年“長沙鈉離子電池創新聯合體”成立為例,這個由15家企業與高校院所攜手打造的“研發天團”提前搶佔鈉離子電池賽道。兩年多來,聯合體成員單位中偉新能源聯手中南大學共同揭榜“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制備關鍵技術”,以應用場景為指引,開發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完成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實驗,實現了新賽道的卡位布局。
一個個企業在產業鏈上集合,長沙把產業拉伸形成鏈條,鏈條組合裂變,產業集群崛起。
應該看到,制造業集群化發展是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其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競爭力。長沙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在全國舞台閃亮登場,產業鏈帶來的規模效應是關鍵。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規模企業總產值近2000億元,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長沙是全國唯一實現核心芯片全類型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六機七芯”產品市場佔有率穩居全國第一。
強大的規模效應,讓這兩大產業成功躋身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根據國家級集群培育提升行動方案,長沙這兩大產業集群以“三年之約”向世界級發起攻勢。此外,長沙還聯合衡陽、株洲和湘潭,打造了國家級特高壓裝備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也要突出特色,找准‘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細分行業賽道,形成專業化、差異化的產業集群。”長沙市工信局主要負責人表示,長沙已有瀏陽市高端化學原料藥產業集群、長沙數控機床(磨床)產業集群先后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未來,將進一步開展細分領域前沿探索,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形成新動能、新技術、新產品優勢,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
構筑“產業森林生態”,從體系協同到未來產業謀篇
位於望城經開區的中信戴卡,以柔性產線賦能鋁制輪轂生產。劉曉敏攝
當前區域經濟競爭,已從“單木爭高”轉向“林木競合”。隨著產品生產體系的復雜化,即使是十分簡單的產品都不再是產品本身的競爭,而是以最終產品為外在表現的產品供應與生產體系的競爭。
以新型合金產業鏈為例,其生產環節需要大量使用中間投入品,產業內分工是常態。一些外國企業有能力生產性能更高的產品,並不僅是因為擁有幾家成品的廠商,而是這些國家整體工業體系建立了有機生態,相互促進,共同演進,從而提升了整體機床產業鏈的競爭力。
相比之下,長沙進一步發現,真正的競爭力在於“造林”:通過政策引導、平台搭建、要素整合,推動企業間創新協同、資源共享,讓產業鏈在空間上集聚、在功能上耦合,形成枝干相依、互利共榮的產業生態。
對比國外成熟的制造業集群,長沙一一回應:上爭政策,為企業打包、出台“一攬子”政策﹔下重服務,以優質服務“排位”,企業滿意度就是區縣、園區的“知名度”﹔外引資源,搭建科創、金融、人才等交流協作平台﹔內練苦功,政府與企業一道攻關“卡脖子”環節、空白領域……如此,長沙珍惜每一寸土壤、陽光、空氣和水,構筑起企業和產業鏈群蓬勃生長、發展壯大的生態。
“造林”,長沙還造“產業森林”。
就如同一個森林,不僅要有參天大樹,更要有叢林灌木一樣。一方面,長沙推動支柱產業接續發展,讓其長成遮天蔽日的“產業喬木”﹔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形成錯落有致的“產業灌木”﹔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化身為滋養生態的“地被植物”﹔此外,提前布局未來產業,播撒孕育希望的“創新種子”——“4433”現代化產業體系應運而生。
這套“4433”現代化產業體系,囊括了工程機械、先進儲能、新能源汽車、現代金融4大支柱產業﹔涵蓋了數字產業、智能產業、新能源、大健康4大新興產業﹔包含了現代農業、食品加工、文化旅游3大傳統產業﹔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術3大未來產業。
暮色降臨,長沙經開區的智能工廠仍燈火通明:機械臂在生產線上有序揮舞,AGV小車沿著既定路線穿梭,數據中台實時跳動著產業鏈的運行參數。這幅現代工業圖景,恰是長沙“產業森林”的生動寫照——不是單株樹木的孤立生長,而是根系交錯、枝葉相連的生態共同體。 (朱澤寰 聶凱 歐陽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