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農商銀行:一筆脫貧小額信用貸款背后的雙向奔赴
凌晨的薄霧還沒褪盡,牛鼻灘鎮芷灣村七組的哈密香瓜地裡已有了動靜。村民老高佝僂著腰在瓜藤間挪動,旁邊筐裡的香瓜帶著晨露,這是全家攥在手裡的指望。只是直腰捶背的空當,他總會望向地頭那片空蕩蕩的鴨棚——2023年那場鴨瘟留下的疤,至今還在心頭隱隱作痛。
那年冬天,老高揣著常德農商銀行牛鼻灘支行的2萬元脫貧小額信用貸款,把三間舊棚改造成鴨舍,幾百隻谷鴨嘰嘰喳喳的叫聲曾讓他數著日子盼增收。沒想到開春一場鴨瘟掃過,棚裡三分之二的鴨子倒了下去,剩下的也蔫頭耷腦沒了活氣。2024年11月到期的貸款像座小山壓過來時,老高一家正靠著零散收入和政府補助過活。日子雖然緊巴,他卻對著賬本拍了桌子:“人無信不立,貸款一定還!”
這個念頭像顆釘子釘在他心裡。他主動找到支行,敲定每月還400元的計劃,轉頭就開了五畝瓜田。從此,瓜地裡總見他披星戴月的身影:天不亮就蹲在壟間疏花,日頭正盛時還在忙著除草施肥,終於等來了瓜田飄出甜香。
變故藏在豐收裡。眼看香瓜銷路跟不上產量,每月還貸的日子又像時鐘般敲著,老高夜裡總在瓜棚打轉。這情景被來整村授信的牛鼻灘支行客戶經理撞個正著——筐裡的香瓜表皮起了皺,記賬本上“400元”的字跡也被汗漬暈開。
“瓜能當錢還貸款。”支行客戶經理當即翻找通訊錄,聯系上有合作關系的採購商,先以1.5元每斤的保底價定下350斤香瓜,再根據銷售情況繼續購買。老高看到轉賬短信時笑開了花,這“一瓜兩用”的辦法既解決了賣瓜的愁,又守住了還款的諾,布滿風霜的臉上,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來。“你們買走的哪是瓜,是讓我能直起腰的那口氣啊。”
牛鼻灘支行幫忙聯系購買的350斤香瓜,早已超出了交易的分量。它讓金融的剛性契約裡,多了層泥土味的體諒,悄悄織進了理解與支持的柔性經緯。當銀行的櫃台延伸到田埂,當信貸融進三農,金融的力量終於在泥土裡扎了根。(蔡龍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