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大瑤鎮:“數融鄉韻”實踐團助力瀏陽夏布非遺數字化傳承

千年傳承韻,夏布煥生機。為守護非遺瑰寶,激活傳統技藝的當代活力,7月,湖南工商大學計算機學院“數融鄉韻”實踐團赴瀏陽市大瑤鎮楊花村楊花書院,專訪夏布手藝人、書院管理員劉亞明,以數字技術為橋,深入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的制作工藝與傳承現狀,為這項千年技藝的活態傳承注入新動力。
經緯交織,解碼鄉土技藝精髓
“我們楊花夏布的魂,全在這‘三腰式’織法裡。”劉亞明展示著手中的夏布,並向實踐團詳細講解了楊花夏布的精髓,其獨特品質源於本地老品種苧麻纖維的韌長均勻,以及傳承百年的核心工藝——“三腰式”織法。
“腰力穩,經緯勻,布才有魂。”劉亞明說。夏布以其“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的質感著稱,兼具吸濕透氣、除臭抑菌等實用功效。從苧麻到成布需歷經數十道工序,其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承載著楊花人對土地與手藝的世代敬重。
實踐團成員圍在織布機旁,看著經緯線在劉亞明手中穿梭交織,不禁感嘆傳統工藝的精妙。“績紗時要均勻用力,織布得穩住腰力,稍有偏差,布面就不平整了。” 劉亞明手把手指導學生體驗基礎工序,讓大家在實踐中觸摸非遺的溫度。
體驗賦能,探索活態傳承新路
面對非遺傳承的挑戰,楊花書院探索出“展示參觀+作坊體驗+產品互動”的創新模式。據劉亞明介紹,游客在此可系統了解苧麻成布的全過程,親手體驗績紗與基礎織布操作,並接觸夏布手帕、茶墊等衍生品。
“不少人帶走產品,成了‘夏布粉絲’。” 劉亞明笑著說道。這種體驗式銷售成效顯著。2023年,依托書院承接的團建活動,僅香包體驗就達到2000多人。村內成立的夏布工藝專業合作社培養了10余名兼職“繡娘”,為手藝人提供了穩定收入來源,並對接村附近貧困戶22戶,平均為每戶年收入增收3000元左右,實現了技藝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我們修繕了夏布織布作坊、建設了產品展示館,讓老手藝有了展示空間﹔文化機構也來到這裡拍攝紀錄片、舉辦非遺活動,有效提升了楊花夏布的知名度。”劉亞明說到這,神情間滿是自豪。
非遺傳承離不開政策與社會力量的支持。這些舉措不僅拓寬了手藝人的視野,使其能更好地對接現代需求,也吸引了更多公眾關注、學習和購買夏布產品,為這項傳統技藝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數字續脈,青年賦能千年技藝
展望未來,劉亞明期待借助電商、直播等渠道拓寬市場,並尋求與設計師合作,將夏布創新應用於箱包、時裝等現代產品領域。
湖南工商大學“數融鄉韻”實踐團積極響應,計劃延續團隊在VR數字地圖領域的技術積累,運用全景技術精准記錄“三腰式”織法的核心工藝節點,並制作短視頻完整呈現苧麻從種植到成布的全流程,為楊花夏布建立一份系統的“數字檔案”。
“我們要把每一個工藝細節都精准留存,讓千年技藝‘看得見、學得到、傳得下去’。” 實踐團成員說。劉亞明對青年學子的參與充滿信心,認為這股創新力量將助力千年夏布綻放新活力。
接下來,湖南工商大學“數融鄉韻”實踐團將繼續以非遺傳承為抓手,創新保護形式,深化協作內涵,讓文化傳承更有活力、傳統技藝更具生命力。( 李敏驊 易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