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大學子邂逅千年古韻 田野思政課唱響文化傳承路

近日,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知行晉屏,好young的青芽之旅”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將思政課堂延伸至嘉禾縣晉屏鎮雷公井古村。師生深入田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將思政課堂搬到實踐一線,完成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田野思政課。
被譽為“北有蘭花花,南有伴嫁歌”的嘉禾伴嫁歌,是漢民族婚俗禮儀中集詩、歌、舞於一體的音樂瑰寶,其歷史可追溯兩千余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小英現場指導了實踐團成員。在她的帶領下,學生們體驗了伴嫁歌中的“哭嫁”“對歌”等傳統婚俗場景。
劉小英表示:“伴嫁歌不僅是歌,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的寫照。這一代代傳唱的音律,凝結著一個民族對‘家’的深沉想象與情感依托。”通過親身體驗,青年學子體會到了伴嫁歌“詩、歌、舞三位一體”的獨特藝術魅力,也在歌聲舞影中深切感知了湘南婚嫁文化流淌千年的情感記憶。
如今,守護千年歌脈的接力棒正傳遞至年輕一代手中。對於伴嫁歌的傳承現狀,新一代傳承人中的“年輕學徒”、嘉禾一中青年教師歐陽曉彤在訪談中提到:“目前,嘉禾縣文旅廣體局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伴嫁歌推廣活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普及。隨著普通話版本的推出,也有更多人參與進來。”嘉禾伴嫁歌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年輕一代的傳承與創新實踐中煥發新生,正從靜態的文化遺產,轉變為具有時代活力的文化瑰寶。
“這堂在古村落裡上的思政課,讓我深刻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的真諦。”實踐團隊長江洲分享道,“書本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在伴嫁歌的吟唱和舞動中變得無比鮮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有責任把這份田野大地上汲取的智慧和感動,轉化為講好中國故事、激發文化認同的生動素材。”
從非遺體驗中的深切共情,到代際交流裡的心靈共鳴,這堂“行走的思政課”不僅為理論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現實案例,更開辟了一條以青年思想力量推動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青年學生正通過這種深入鄉土的方式,積極承擔起守護與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責任,為其注入新的生機。(江洲 歐陽嫻 劉煒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