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特色金融文化傳播的“破壁”實踐與創新

金融文化是金融機構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價值理念、行為規范和服務精神的綜合體現。對於農信機構而言,其金融文化植根於“三農”沃土,具有鮮明的服務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農信機構在文化傳播中仍面臨傳播方式傳統、內容同質化、受眾參與度低等挑戰。如何創新傳播方式,讓農信特色金融文化真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推動力,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農信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內涵
從組織文化理論視角來看,農信特色文化既體現了金融機構的專業屬性,又融合了農村社會的鄉土特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范式。其核心內涵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理論闡釋和實踐驗証:
背包精神:服務下沉的理論實踐。從服務營銷理論看,“背包精神”體現了關系營銷的核心要義,即通過深度互動建立長期信任。湖南藍山農商銀行信貸員盤金保40年如一日扎根瑤族山區,其工作方式完美詮釋了格羅魯斯提出的“服務接觸”理論。這種“挎包銀行”模式突破了傳統銀行服務的時空限制,將金融服務觸點延伸至農戶家中,實現了“最后一公裡”的服務覆蓋。老鄉“看到包如見親人”的評價,正是服務滿意度理論中情感紐帶的生動體現。哪怕人已故,但他的“挎包故事”卻扎根在了瑤族人民心裡。
三水文化:專業主義的鄉土表達。根據職業認同理論,員工的工作痕跡是其專業身份的外在標識。黑茶之鄉的湖南安化,農商銀行客戶經理制服上的“三水”(汗水、泥水、露水)和茶香,構成了布迪厄所說的“身體化文化資本”。這種具身化的專業實踐,既遵循了金融服務的標准化要求,又適應了農村場域的特殊性,形成了獨特的職業符號體系。“行走的茶廣告”這一民間稱謂,正是對專業服務本土化的最好肯定。
家文化:組織嵌入的社會資本。從新制度主義理論分析,湖南瀏陽農商銀行的“金融村官”模式實現了組織與社區的深度嵌入。通過“黨建引領村官行動”,金融機構不僅提供金融服務,更參與基層治理,這種“雙重嵌入”機制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認可表明,該模式符合普惠金融發展的制度邏輯,構建了“金融機構-地方政府-農戶”三方共贏的治理格局。
草根智慧:地方性知識的創新應用。借鑒本土知識理論,福建某農信機構“茶葉貸”的評估方法展現了地方性知識的金融價值。這種非標准化的風險評估模式,實質是波蘭尼所稱的“默會知識”的創造性運用。通過數茶樹、聞茶香等鄉土方法,信貸員將難以量化的農業生產經驗轉化為可操作的金融決策依據,實現了金融技術與地方智慧的有機融合。
農信特色金融文化的四大特質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背包精神”解決服務可達性問題,“三水文化”塑造職業認同,家文化構建制度信任,草根智慧實現技術創新。這種文化形態既遵循金融服務的一般規律,又適應農村社會的特殊環境,為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撐。
農信文化傳播的價值維度與實踐意義
從傳播學與社會學交叉視角來看,農信文化傳播本質上是一種組織文化的社會化過程,其價值體現在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上:
品牌建構與社會信任機制。依據品牌資產理論,農信機構的品牌價值來源於其“農民自己的銀行”這一社會定位。文化傳播通過符號互動實現了品牌擬人化,使抽象的組織形象具象為可感知的服務體驗。如:湖南攸縣農商銀行的抖音助農數據顯示,助農帶貨不僅帶來小額貸款申請量50%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科技賦能”的新認知框架﹔湖南鳳凰農商銀行為農戶的帶貨直播實踐印証了格伯納的“涵化理論”——媒介傳播正在重塑農戶對金融機構的期待視野。
組織認同與服務效能轉化。基於社會認同理論,四川農信機構的“最美背包客”評選活動創造了雙重激勵結構:一方面通過榮譽體系滿足員工的尊重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另一方面構建了服務競賽的群體規范,25%的貸款回收率提升証明,文化傳播產生的組織凝聚力能夠直接轉化為經營績效。這一過程體現了沙因組織文化模型中“基本假設-價值觀-行為表現”的傳導機制。
資源配置與鄉村振興協同。運用金融地理學理論分析,有效的文化傳播重構了“中心-邊緣”的金融空間格局。當傳播內容形成“金融活水潤鄉土”的集體記憶時,就會如那句廣為流傳的金句“文化傳播好了,金融活水才能流進老鄉的田裡”,實際上構建了普特南所說的“社會資本”,這種資本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引導城市金融資源向農村逆向流動。湖南綏寧農商銀行的田間直播間等創新實踐表明,文化傳播正在成為連接城鄉要素市場的符號橋梁。
這三個維度構成了文化傳播的價值鏈——從認知建構(品牌認同)到行為改變(服務優化),再到系統重構(資源配置)。
當前農信文化傳播的痛點
基於傳播學與組織行為學理論框架,當前農信文化傳播主要面臨三重結構性矛盾:
媒介生態與傳播方式的代際落差(數字鴻溝理論)。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指出,新媒介的採納程度直接影響傳播效能。目前,絕大部分縣級農信機構仍以橫幅、宣傳冊等傳統媒介為主,這與數字原住民的媒介使用習慣形成鮮明反差。這種代際落差導致傳播效果呈現“雙峰現象”:一方面中老年群體接受度高但轉化率低,另一方面年輕群體觸達率不足。例如,某省農信社的抖音賬號粉絲中,40歲以上用戶佔比達83%,與平台整體用戶結構嚴重倒挂。
文化符碼與地域特色的匹配失調(文化適應理論)。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強調,有效傳播必須考慮地域文化特異性。宣傳案例上有顯示,沿海地區漁村與內陸茶鄉使用相同版本的宣傳材料佔比高達75%。這種“標准化陷阱”源於兩個認知偏差:一是將“三農”概念同質化處理,二是低估了地方性知識的價值。典型案例是某茶葉主產縣的“漁船貸”宣傳,完全未能體現當地特色。
傳播模式與受眾需求的互動缺失(使用與滿足理論)。根據傳播學者布盧姆勒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有效傳播必須回應受眾的實用需求。當前農信傳播存在三個“脫節”:
話語體系脫節,專業術語佔比達42%(如“普惠金融”“風險定價”)﹔反饋機制脫節,僅11%的機構建立系統化反饋渠道﹔價值連接脫節,僅有27%的內容明確展示金融產品與農戶收益的直接關聯。典型案例是某柑橘產區農戶的困惑:“你們說的‘金融賦能’,能讓我家橘子每斤多賣兩毛錢嗎?”這反映了傳播內容未能嵌入受眾的“意義之網”。
這三重困境的“痛點”本質上反映了傳統組織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適應性挑戰。
破解策略:讓農信文化“活”起來
針對上述“痛點”,基於傳播學與社會認知理論,可構建“五位一體”的農信文化傳播創新模型,通過系統化策略實現文化傳播的提質增效。
一是新媒體敘事重構:從單向傳播到情感共鳴。運用“講故事”理論,農信機構需要將專業金融內容轉化為情感化敘事。如湖南農信的《農信故事我來講》系列採用“英雄旅程”敘事結構,通過普通信貸員的日常故事展現機構價值觀﹔安徽農信的《背包銀行》微電影運用影像人類學方法,真實記錄信貸員工作場景,其百萬播放量驗証了“情感認同-行為轉化”的傳播路徑。前提是要建立“三好”內容標准:好故事(情感載體)、好產品(價值內核)、好聲音(傳播形式)。
二是參與式傳播機制:構建傳播共同體。根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有效的傳播需要建立主體間性。如可策劃進行:“場景化體驗”設計“農信開放日”的“前台-后台”參觀路線,讓客戶直觀了解貸款審批全流程,實現傳播的“祛魅”過程﹔“內容生產”通過@我的農信故事話題,激發用戶生成內容,某省農商銀行實踐顯示內容的分享率是官方內容的3.2倍﹔“社區嵌入”在金融文化示范村建立“農信文化角”,將金融知識競賽與村民文化活動相結合,等等。
三是文化IP打造:地方性知識的符號化轉換。借鑒文化地理學理論,我們提出“三層IP構建法”。“基礎層”:挖掘地方特色元素(如:雲南農信的“金融火塘會”圍繞火塘講解貸款政策,融入彝族文化,深受老鄉歡迎)﹔“表現層”:設計可視化符號(如綏寧縣長鋪子苗族侗族鄉的高山藍莓種植園裡,綏寧農商銀行將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開啟一場充滿“山野氣息”的鄉村振興公益助力直播)﹔“價值層”:傳遞核心金融理念(如長沙農商銀行南托支行六年來,始終堅持以“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常態化開展助農活動)。
四是傳播生態構建:多維主體的協同網絡。運用創新擴散理論,建立“三級傳播網絡”:“核心層”:農信機構專業團隊﹔“中間層”:鄉村代言人﹔“外圍層”:主流(行業)媒體合作伙伴。在農信金融文化傳播中,找尋“傳播強隊友”,這類“伙伴”憑借權威背書、廣泛覆蓋和專業垂直的傳播優勢,能夠顯著提升傳播效能。某省農信機構與省電視台合作的“鄉村振興進行時”欄目,通過“機構提供案例-媒體專業制作-代言人現身說法”的協作模式,實現傳播覆蓋率提升40%。
五是省級統籌機制:系統化傳播管理。基於協同治理理論,省級聯社應發揮四大功能:戰略統籌,制定統一的傳播框架和標准﹔資源整合,建立內容共享池和人才庫﹔效果評估,構建“傳播效能指數”(含觸達率、點擊率、轉化率、互動率、分享率、留存率等6項指標)﹔風險管控,建立輿情預警-響應-修復的全流程機制。實踐表明,實施省級統籌的農信系統,其傳播投入產出比平均提升35%,內容更新效率提高50%。
這五個策略構成了完整的傳播價值鏈,從內容生產(策略1)到渠道建設(策略4),再到效果保障(策略5)。其核心邏輯是完成三個轉變:從機構本位到用戶本位、從單一傳播到生態傳播、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
農信特色金融文化傳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結合數字化手段、地方特色和受眾需求,構建多層次、互動性強的傳播體系。未來,農信機構應進一步創新傳播方式,建立“文化-科技-金融”的三角支撐模型,真正實現文化傳播的可視化、可感化和可量化,強化文化賦能,使農信文化真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讓農信文化“長”在地裡!唯有扎根泥土,才能讓“文化之樹”枝繁葉茂,蔭蔽四方。(洪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