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資興:山水為筆繪就移民致富新圖景

湖南郴州資興市是湖南省10個水庫移民安置人口超5萬的大縣市之一,自1986年東江水庫建設啟動大規模移民搬遷以來,核定移民人口達6萬多人,佔全市農業人口的近四分之一。移民搬遷初期,受安置環境變化、生產資料匱乏等因素制約,移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產業基礎薄弱,“穩得住、能致富”成為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題。三十余年來,當地始終秉持“移民不穩、資興不穩,移民不富、資興難富”的發展理念,立足東江庫區獨特的山水資源稟賦,以產業振興為突破口,帶領移民群眾從“搬得出”邁向“能致富”,成功培育出果茶、水產、旅游等移民主導產業,繪就了資興全市移民致富新圖景。
科學謀篇,產業布局“繪新圖”
資興市移民部門立足東江水庫6萬多名移民的實際,以“山水資源”為優勢,科學編制《移民水果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統籌推進果茶、水產、旅游三大主導產業。通過土地流轉、“支部農場”等模式,構建起早熟、特早熟、晚熟、特晚熟柑橘梯次供應體系,同步發展桃李梨等四季小水果,形成果園觀光與鮮果供應雙輪驅動﹔在漁業領域,資興市年均投入400萬元增殖放流“淨水魚”,推動“退養禁捕”后轉型發展設施漁業,利用冷水和山泉水資源,在全省率先孕育設施漁業企業30余家,移民年增收4000萬元﹔推出“資源整合+村企聯合”的移民光伏發電建設模式,建成32個移民村6000千瓦光伏項目,年發電收入270余萬元,惠及1.8萬移民,為村集體經濟注入“陽光動能”。
科技提質,品質升級“強內核”
針對移民產業“量大質不優”的痛點,資興市移民部門以科技為抓手推動轉型升級。一方面,聚焦柑橘主導產業,制定品改方案與扶持辦法,優化品種結構——東江湖蜜橘主推由良、南柑20等早中晚熟優質品種,臍橙重點發展贛南早、紐荷爾等市場暢銷類型,搭配愛媛28、沃柑等雜柑,形成“四季有鮮果”的供給格局﹔另一方面,推廣“五改”技術(土壤改良、樹冠改形、品種更新、綠色防控、設施配套),聯合中國柑橘研究所、華中農大、湖南農大等院校,應用網室栽培、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模式,建成一批標准化精品果園,柑橘產量與品質同步提升,為產業長效發展夯實基礎。
綠色護航,健康生產“守底線”
面對柑橘黃龍病威脅,資興市移民部門構建“防、控、轉”一體化體系,守護產業根基。通過電視、培訓會、宣傳欄等多渠道普及病害識別與防治知識,提升果農防控意識﹔嚴格執行“不漏村組戶園”標准,近四年累計清除病樹82萬株,建立木虱聯防群治網絡,覆蓋防控面積4萬畝﹔推廣柑橘網室栽培技術,建成1500畝避害設施,從源頭阻斷病害傳播。同時,完善無病毒種苗繁育體系,年出圃優質苗木11萬株,保障種源純淨﹔對受災果農,引導改種桃、李、梨等適生品種,打造黃草鎮紅桃、滁口鎮黃金奈李等示范基地,推動產業綠色轉型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品牌增效,市場拓展“拓空間”
資興市深挖“東江湖”區域品牌價值,以“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標准”強化品牌管理,注冊柑橘類商標並申報外包裝專利,提升產品辨識度﹔通過“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組建20余家柑橘合作社,吸納3650戶橘農抱團發展,實現品種、技術、銷售“六統一”運營,讓移民戶、企業、合作社共享增值收益。同時,積極對接高端市場,在上海、浙江、廣東等地開設精品直銷店,舉辦東江湖柑橘節,借力媒體宣傳擴大影響力,推動柑橘從“本地貨”變身“高端果”,真正將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人才筑基,軟實支撐“續動能”
產業振興,關鍵在人。資興市移民部門著力構建“技術+人才”雙輪驅動體系:一方面,建立果樹研究所、東江湖水產發展服務中心等科技陣地,在10個移民鄉鎮(街道)設工作點,配備專職果茶專干,培養技術骨干與科技示范戶,形成覆蓋全域的科技服務網絡﹔另一方面,年均投入300萬元開展柑橘、茶葉、水產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與就業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移民至少掌握1-2門技能﹔同時,從湖南農大、長沙學院等高校引進專業技術人才5名,通過“專家指導+校地合作”模式注入創新活力,為移民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2024年,資興市水庫移民經濟總產值達21.8億元,移民人均純收入躍升至26300元,較搬遷初期不足200元增長超百倍。未來,資興市將繼續以山水為基、以創新為翼,在移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書寫鄉村振興的“東江樣板”。
來源:資興市庫區移民事務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