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兩山”理念在綏寧的生動答卷

2025年08月20日10:35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湘西南大地愈發閃耀。綏寧縣以77.76%的森林覆蓋率作答,用80余萬畝竹林作筆,在291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書寫著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篇章。

綏寧縣位於湖南省邵陽市,地處湘西南生態屏障核心區,被聯合國譽為“沒有污染的神奇綠洲”。近年來,綏寧以“生態立縣”戰略為核心,通過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並將林海的“綠意”轉化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成為“兩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鮮活樣本。

77.76%背后的生態堅守與資源稟賦

清晨的綏寧,雲霧從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林海中漫出,穿過層層疊疊的杉木、楠竹與闊葉樹,在山谷間織就輕紗。“全縣2917.01平方公裡土地上,森林就佔了2220.8平方公裡。”縣林業局局長成有道指著衛星遙感圖介紹,綏寧的森林覆蓋率不僅連續十五年位居湖南省前列,活立木蓄積量達1638.97萬立方米,年固碳量超120萬噸,是長江中游重要的“生態屏障”。

這份“綠意”來之不易。為守護高森林覆蓋率的生態本底,綏寧劃定了106.81萬畝生態公益林,實施“禁伐限伐”制度,對坡度35度以上林地全面停止商品性採伐。在竹區推行“間伐留養”模式,每年科學採伐量控制在活立竹總量的15%以內,確保“砍一棵、補三棵”。如今,全縣竹林郁閉度達0.8以上,楠竹平均胸徑從8厘米增至12厘米,森林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縣域內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標准。

高森林覆蓋率不僅帶來了生態紅利,更孕育了獨特的資源優勢。綏寧擁有“中國竹子之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稱號,其中楠竹、馬尾鬆、紅豆杉等特色林木儲量居全省前列。

從“賣木頭”到“造生態鏈”的產業躍升

竹產業作為綏寧的“第一主產業”,已形成從資源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鏈條。全縣123家竹企業中,其中規模企業達23家,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6家﹔主要生產竹木復合板、竹基復合管道、竹餐具、竹滑板等34種產品﹔累計取得竹業專利成果40多項,“竹木復合結構理論的創新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共注冊竹業品牌15個﹔企業技術中心2個。2024年,竹產業綜合總產值達67億元,帶動近5萬農戶參與,人均年增收1.2萬元。

高森林覆蓋率催生的不只是竹產業。綏寧將“林海”資源轉化為多元生態經濟,在杉木林裡套種茯苓、黃精等中藥材,發展林下經濟12萬畝,年產值超8億元﹔利用森林景觀發展生態旅游,打造黃桑“六鵝洞瀑布”“鐵杉林”等景點,2024年接待游客497萬人次,旅游收入達46億元﹔探索“碳匯+金融”模式,進一步釋放生態價值。森林覆蓋率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能變現的生態資本。

生態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在綏寧縣寨市國有林場,有一片100余畝的林下靈芝種植示范基地,積極探索出“國有林場+企業”的合作模式。過去這裡靠伐木收益微薄,2024年底,在綏寧縣人民政府、縣林業局的帶領下,該林場赴“全國集體林權改革第一縣”福建武平取經,利用當地氣候、土壤優勢,引入仿野生紫靈芝項目,採用“林-菌”共生模式,不砍樹、不施肥、不打藥,既保護原生植被,又讓靈芝茁壯成長 ,如今,靈芝基地預計年產值超200萬元,帶動百余名村民家門口就業,還吸引游客打卡,“生態+產業+旅游”融合成效顯著。

這種轉變源於綏寧構建的“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民生改善”閉環機制。通過實施“林長制”,全縣238名林長分片守護森林,將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等指標納入干部考核﹔推出“生態補償+產業扶持”政策,對生態公益林農戶每年每畝補貼16元,同時對竹加工企業給予綠色信貸貼息﹔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共建竹林研究所,推廣“測土配方育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術,實現“少砍竹、多收益”。

近五年,綏寧森林覆蓋率提升的同時,竹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6%,空氣質量優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實踐証明,當森林資源得到科學保護,產業就能在綠色軌道上跑得更穩、更遠。該縣77.76%的森林覆蓋率,既是生態屏障的“防護網”,也是主產業的“營養土”。從守護每一棵樹到做強每一根竹,這座湘西南小縣城正以實踐詮釋綠水青山的厚度,終將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高度。(黃開龍)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