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園區動態

這裡,書寫著內陸化工園區轉型升級的時代篇章

2025年08月28日09:56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七月湘江,熱浪裹著江風掠過銅官港的碼頭。岸邊,千噸級貨輪正卸載鋰輝石精礦,遠處,銅官工業片區工地上的機械轟鳴聲不絕於耳,生物醫藥企業的實驗室裡燈火徹夜不熄。這片曾孕育出“黑石號”沉船上萬件瓷器的土地,如今以另一種姿態續寫著“通江達海”的傳奇。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經濟處於深度轉型的復雜大環境下,銅官工業片區卻以2024年規工產值190億元、同比增長8%的成績單,詮釋著“穩中求進”的深刻內涵。

作為省會長沙唯一的省級化工園區,銅官工業片區在新材料與生物醫藥的雙輪驅動下,在綠色安全與樞紐經濟的共振中,正書寫著內陸化工園區轉型升級的時代篇章。

產業錨定:在賽道選擇中筑就根基

銅官工業片區是湖南首批省級化工園區,距離長沙主城僅40公裡,區位交通優勢卓越﹔且與周邊有湘江、黃龍水庫等天然生態綠色屏障,是發展高端精細化工的首選之地。

近年來,銅官工業片區鎖定“新材料為主、生物醫藥為特” 的“一主一特”產業定位,通過精准招商、創新培育與鏈條延伸,讓兩大產業從“單點布局”成長為“集群共振”,2024年合計貢獻園區86.42%的經濟總量,充分彰顯了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強勁動能。

“一主一特,‘鏈’出高質量發展新活力,著力提升我們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綠量。”銅官工業片區負責人介紹。

深耕新材料產業沃土,片區通過外引內培、串珠成鏈,推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集聚集群發展、形成產業生態。

永杉鋰業是湖南首個鋰鹽項目,填補了湖南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原料端空白,推動湖南實現“鋰鹽一前驅體一正負極材料一電池”的全產業鏈閉環。二期投產后年產能達4.5萬噸,自主設計的第四代礦法鋰鹽裝置可實現100%電池級產品生產,持續為長沙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群注入強勁動能。在園區內,永杉鋰業與金馳能源隔街相望,以“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方式,在園區內形成了循環、綠色鋰電產業生態圈。

目前,銅官工業片區集聚了15家上市公司、8家世界500強企業,形成了以永杉鋰業、金馳能源、湘江關西、金凱循環等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集群,2024年貢獻產值129.51億元,成為園區的“壓艙石”。

生物醫藥產業是銅官工業片區優勢特色產業之一,園區已引進華納大藥廠、九典宏陽、鬆源生物等多個重點項目,致力於發展高端特色原輔料藥,並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發展醫藥制劑。

華納大藥廠瞄准國際市場空白,構建“起始物料-高難度中間體-特色原料藥-制劑”全產業鏈,手性藥物技術國內領先﹔正在建設的華納致根項目佔地230余畝,專注舒更葡糖鈉等高端原料藥生產,預計2026年投產后年產值達30億元,填補湖南高端原料藥產業化空白。

經濟學上的“路徑依賴”理論在此得到印証:最初的賽道選擇,決定了后續的發展高度。

銅官工業片區沒有追逐短期效益,而是在產業細分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就像千年銅官窯以“釉下彩”獨步天下,今天的銅官工業片區,正以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專精特新”構筑競爭壁壘。

綠色智治:在科技賦能中筑牢屏障

綠色發展的“智”與“治”,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

對銅官工業片區而言,從“化工基地”到“綠色園區”的跨越,靠的不是簡單關停企業,而是用科技重構環保治理邏輯,讓智能系統成為“千裡眼”,2024年,銅官工業片區獲得“較低安全風險(D 級)”認定,為產業發展守住生態底線。

2025年5月28日下午,澄海燃氣車間觸發煙霧報警。銅官工業片區重大風險防控平台值班員趙旸瞬間響應,經與現場負責人核實,僅用3分鐘便確認是操作失誤導致的氣瓶泄漏,並迅速指導處置完畢。

“這場化險為夷的處置,背后是重大風險防控平台‘123+N’智能防控系統的支撐,通過整合安全、環境、公共安全三大系統,自2024年12月底完成省級驗收以來,線上申報動火、有限空間等特殊作業397余次,讓特殊作業審批規范率提升80%,危貨運輸車輛核查零事故。”銅官工業片區安監專干王芳倩介紹,“以前靠人盯,現在靠系統防,本質安全水平是真不一樣了。”

綠色科技的生命力,更藏在企業的轉型實踐裡。

新宇高分子材料的廠房外,安環部長陳科峰望著剛投用的 RTO(蓄熱式熱力焚化)設備,管道裡的有機廢氣正被精准加熱、充分焚化。“以前總擔心環保不達標拖生產后腿,現在這套設備穩定運行,處理效率看得見,立足長遠,綠色技改真是必由之路。”

他的感慨,恰是銅官工業片區企業擁抱綠色轉型的縮影。

2024年7月,銅官工業片區啟動“一企一策”大氣整治,針對吳贛藥業、華騰醫藥等13家重點涉氣企業,不搞“一刀切” 的粗放治理,而是逐企排查、量身定制方案。華納大藥廠的車間外,昔日的酸鹼噴淋塔已被RCO(蓄熱式催化燃燒)設備取代,有機廢氣在300℃以上的高溫中經催化劑作用徹底氧化分解,處理效率躍升至98%。

而單個企業的“點上突破”,正被園區的“面上治理”串聯成網。

大氣整治之外,水污染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加快建設,“一企一管”工程實現污水溯源可查,污水廠二期擴建項目提升處理能力……一套涵蓋“氣、水、危廢”的全鏈條治理體系加速成型。

古人雲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化工園區亦是如此。

銅官工業片區的實踐証明:綠色不是發展的對立面,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當環保治理從“人海戰術”轉向“智慧防控”,當企業從“要我環保”變成“我要環保”,綠色發展就不再是壓力,而是園區最深厚的競爭力。

樞紐賦能:在通江達海中重構格局

俯瞰湘江之畔,銅官港的千噸級泊位一字排開,貨輪穿梭,吊臂揮舞。這條通江達海的水“動脈”,正為銅官工業片區注入澎湃動能。

作為長沙 “十四五” 規劃的重要港區,銅官港擁有長沙港口最好的水深條件,河道順直,深水近岸。自2019年一期投運,港口吞吐量連年躍升,開港首年65.5萬噸,2025年上半年就已突破112.99萬噸。

港口的脈動,總能喚醒產業的生長。依托這方通江達海的碼頭,永杉鋰業、益海嘉裡、東方雨虹等適港企業相繼扎根,像一顆顆棋子落進產業棋盤。

2025年上半年,永杉鋰業的鋰輝石精礦從這裡上岸,27.95萬噸原料順著傳送帶走進車間。益海嘉裡的糧食在此中轉,11.84萬噸谷物經此煥變為餐桌食材。東方雨虹的砂石通過碼頭集散,2.09萬噸原料將筑成千萬家庭的防水屏障。

這些數字背后,是51億元社會投資的注入,是全部達產后151億元經營收入的預期,更是近800個就業崗位裡的煙火氣,港與產的交響,正奏響區域發展的新旋律。

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建設的銅官港鐵路專線,創新採用與長沙電廠鐵路專線共建共享模式,構建起2.128公裡線路、6.388公裡鋪軌的立體物流網絡,不僅實現散貨、件雜貨、集裝箱的多式聯運,更將鐵路與港口的直線距離壓縮至1.5 公裡,真正實現化工原料“下船即上車”、產品“出廠便入港”的無縫銜接。

樞紐的價值,從來不隻在貨物往來,更在“港產城”的共生共榮。

2022年建成的鄰裡中心裡,食堂的煙火、超市的琳琅、活動室的笑語,讓企業員工有了家的暖意﹔加快建設的人才公寓,正將“落腳”變為“扎根”。這些配套像毛細血管,將港口的動能、產業的活力導入城市肌理,讓“上班在園區、生活在城區”從願景變為日常。

江水湯湯,奔涌向前。

如今,鐵路專線將啟,港產城漸融。江風裡,既有千年窯火的余溫,更有車間機器的轟鳴。

銅官工業片區的故事還在繼續,以湘江為軸,向未來生長,既守得住根基,也看得見遠方。(楊陽)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